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素养调研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p><p>A.生物都能呼吸</p><p>B.生物都能进行运动</p><p>C.生物都能繁殖后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生物能呼吸、生物能繁殖后代,都属于生物的特征,A、C不符合题意。</p><p>生物都能运动不是生物的特征,如植物不能移动位置,B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日照时间长短直接影响万寿菊开花,秋季日照时间短,夏季日照时间长,而万寿菊盛开在秋季。为了美化环境,使万寿菊提前到夏季开花,采取的正确措施是</p><p>A.增加灌溉</p><p>B.提高环境的温度</p><p>C.通过覆盖缩短日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p><p>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秋季日照时间短,夏季日照时间长,而万寿菊盛开在秋季。使万寿菊提前到夏季开花应采取的措施是,通过覆盖缩短日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永久切片时,在低倍镜视野下观察的图像如下图所示,他想把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将玻片向何方移动</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6/30/06/c904a581/SYS202006300607119312177083_ST/SYS202006300607119312177083_ST.001.png" width="73" height="7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左下方</p><p>B.右下方</p><p>C.右上方</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解答即可。</p><p>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所以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永久切片时,在低倍镜视野下观察的物像位于左下方,他想把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使用显微镜时,如果光线较暗,为能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应</p><p>A.缩小光圈,用凹面镜</p><p>B.放大光圈,用凹面镜</p><p>C.放大光圈,用平面镜</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p><p>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因此使用显微镜时,如果光线较暗,为能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应放大光圈,用凹面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几种生物,都属于消费者的是</p><p>A.细菌、真菌等微生物</p><p>B.草、灌木、乔木</p><p>C.松鼠、鸟、蛇</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p>(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p><p>(3)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p><p>(4)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p><p>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A不符合题意。</p><p>草、灌木、乔木都是绿色植物,因此都属于生产者,B不符合题意。</p><p>松鼠、鸟、蛇都是动物,都属于消费者,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野兔、黄羊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一般适应生活在下列哪一个生态系统</p><p>A.沙漠生态系统</p><p>B.草原生态系统</p><p>C.池塘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据此答题。</p><p>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由于降雨稀少,乔木非常少见。那里的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草原上啮齿目动物特别多,它们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草原上视野开阔,动物挖洞穴居或奔跑有利于逃避敌害,是对草原环境的一种适应。故野兔、黄羊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主要生活在草原生态系统。</p><p>沙漠生态系统适宜骆驼等耐干旱的动物生活;池塘生态系统适宜水生动物生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能够把动植物遗体、排泄物等含有的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的是</p><p>A.消费者</p><p>B.肉食性动物</p><p>C.分解者</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如蓝藻;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p><p>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A、B不符合题意。</p><p>细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它属于分解者,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最大生态系统的是</p><p>A.海洋生态系统</p><p>B.生物圈</p><p>C.森林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p>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A不符合题意。</p><p>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符合题意。</p><p>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菜青虫的体色与其生活的环境极为相似,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p><p>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p><p>B.环境对生物的适应</p><p>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p><p>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菜青虫的体色与其生活的环境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p><p>A.消费者</p><p>B.阳光</p><p>C.生产者</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p><p>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p><p>A.植物体</p><p>B.叶绿体</p><p>C.叶片</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据此答题。</p><p>德国科学家吉尔曼“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照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该实验说明有叶绿体的地方含有丰富的氧气,吸引了大量的好氧细菌,因此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的作用主要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p><p>A.水</p><p>B.有机物</p><p>C.无机盐</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p><p>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各个器官;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我们给农作物施肥的主要作用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将四株大小相似的同一种植物的幼苗,分别培养在下列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的幼苗可能生长最旺盛的是</p><p>A.糖水</p><p>B.土壤浸出液</p><p>C.浓盐水</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p><p>糖水中的糖是有机物,不能被植物体的根吸收利用,因此幼苗生长不良,A不符合题意。</p><p>土壤浸出液,含有大量的无机盐,因此幼苗长得旺盛幼苗健壮且颜色鲜绿,B符合题意。</p><p>盐水中主要含钠盐,而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p><p>A.目镜</p><p>B.反光镜</p><p>C.物镜和玻片</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p><p>当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到不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时我们要注视物镜防止其压碎玻片标本。而观察寻找物像时,是在镜筒上升的过程中进行的,眼要看着目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显微镜的目镜为5×,物镜为10×,那么物像的放大倍数为</p><p>A.15倍</p><p>B.30倍</p><p>C.50倍</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显微镜放大的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据此解答。</p><p>显微镜放大的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目镜为5×,物镜为10×,那么物像的放大倍数为5×10=50(倍)。故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p><p>A.淮安森林公园</p><p>B.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p><p>C.白马湖中的鱼和虾</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p><p>淮安森林公园,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p><p>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没有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p><p>白马湖中的鱼和虾,只有部分生物,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蚯蚓被人们称为“生物犁”,它可以把动、植物遗体分解, 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请问它属于生态系统中的</p><p>A.分解者</p><p>B.消费者</p><p>C.生产者</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等。</p><p>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蚯蚓被人们称为“生物犁”,它可以把动、植物遗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因此属于分解者,A符合题意。</p><p>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B不符合题意。</p><p>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C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破坏生态系统人为因素的是</p><p>A.火山爆发</p><p>B.地震</p><p>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是人类的行为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据此解答。</p><p>火山爆发、地震都是自然灾害,目前人类还不能抗拒,A、B不符合题意。</p><p>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是人为因素,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C项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我国科学家是</p><p>A.巴斯德</p><p>B.袁隆平</p><p>C.李时珍</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一些生物学的生平事迹,据此作答。</p><p>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A不符合题意。</p><p>袁隆平,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利用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基因组合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B符合题意。</p><p>李时珍是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撰《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等,《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C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对世界上最深的马里纳海沟进行了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之类的动物,但没有绿色植物。这主要是因为那里</p><p>A.没有氧气</p><p>B.温度太低</p><p>C.没有阳光</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p><p>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绿色植物生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表明</p><p>A. 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生物改变环境 D. 生物依赖于环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依赖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特点和环境的关系方面来切入。</p><p>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鱼儿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会死亡,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恰当的解释是生物依赖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用两组光学显微镜观察同一植物的同一部位,一组是10×和10×,另一组是10×和25×,后者与前者相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p><p>A.细胞数量变多,细胞变大 B.细胞数量变多,细胞变小</p><p>C.细胞数量变少,细胞变大 D.细胞数量变少,细胞变小</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p><p>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前一组镜头组合的放大倍数小(100倍),后一组镜头组合的放大倍数大(250倍),因此后者看到的细胞数目变少;当由低倍物镜转化为高倍物镜时,细胞数量变少,图像变大,视野变暗。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p><p>A.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B.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p><p>C.科学观察不需要测量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分析解答。</p><p>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进行测量。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并进行讨论。因此观察时也需要进行测量,可见C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p><p>A. 睡莲的叶柄中空,便于根的呼吸 B. 竹节虫的体形能保护自己免遭捕食</p><p>C. 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 D. 猎豹的利爪不能自由伸缩不利极速奔跑</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睡莲的根吸收的是土壤里空气中的氧气,睡莲的叶柄中空,便于根的呼吸,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A正确;</p><p>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B正确;</p><p>家鸽前肢变成翼,展开面积大,呈扇形,可以煽动空气,适于空中飞翔,C正确;</p><p>猎豹的利爪不能自由伸缩,利于抓地,极速奔跑,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雨后,蚯蚓会从洞穴跑到地面上来,这一现象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p><p>A. 光照 B. 温度 C. 营养物质 D. 空气</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蚯蚓靠湿润的体表来呼吸的,其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大雨过后,由于雨水把土壤中的缝隙塞满,导致土壤中的氧减少使蚯蚓无法正常呼吸,所以爬出洞穴,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生命现象中,与温度和季节变化相关的是</p><p>A. 蛾类夜间活动 B. 候鸟的迁徙 C. 山顶的旗形树 D.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p><p>蝴蝶白天活动,蛾类夜晚活动,是受光照影响形成的昼夜节律,故A不符合题意;候鸟的迁徙体现了温度和季节对生物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能减少叶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C不符合题意;山顶的旗形树,主要是常年盛吹定向风形成的,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其组成成分都包括</p><p>A.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B. 动物和植物 C. 所有生物 D.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p>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及生存环境。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粪便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p><p>A.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p><p>C.农田生态系统 D.温带草原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人工的生态系统是由人类所建立的生态系统,即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p><p>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没有了。</p><p>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区别,植物能持续生长,造成树木生长密集且长绿,热带雨林是一种茂盛的森林类型,是生物的乐园,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陆地上其他地方所不可比的,A不符合题意。</p><p>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p><p>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C符合题意。</p><p>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植物,动植物种类少,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p><p>A.青蛙捕食昆虫 B.螳螂捕蝉 C.蛇捕食青蛙 D.兔子吃青菜</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据此可以解答本题。</p><p>A、青蛙和昆虫都是动物为消费者,故A不符合题意;</p><p>B、螳螂和蝉都是动物为消费者,故B不符合题意;</p><p>C、蛇和青蛙是动物为消费者,故C不符合题意;</p><p>D、兔是动物为消费者,青菜是植物为生产者,兔子吃青菜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用酒精给绿叶脱色需要隔水加热,原因是</p><p>A. 酒精易挥发 B. 隔水加热才能使叶片的绿色褪去</p><p>C. 酒精是易燃品,必须隔水加热 D. 酒精能使碘酒的染色效果明显</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脱色时的酒精加热时要采取隔水加热方式的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溶解叶绿素的是( )</p><p>A.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8/09/886b4aee/SYS201905080912316828529014_ST/SYS201905080912316828529014_ST.001.png" width="87" height="9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B.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8/09/886b4aee/SYS201905080912316828529014_ST/SYS201905080912316828529014_ST.002.png" width="92" height="9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C.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8/09/886b4aee/SYS201905080912316828529014_ST/SYS201905080912316828529014_ST.003.png" width="89" height="9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D.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8/09/886b4aee/SYS201905080912316828529014_ST/SYS201905080912316828529014_ST.004.png" width="93" height="9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为了减少叶绿素对观察实验现象的影响,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叶绿素易溶于酒精。</p><p>叶绿素易溶于酒精,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脱色一步要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原因酒精燃点低,易燃,直接加热酒精容易发生危险,所以,要隔水加热。A.直接加热清水,B.隔酒精加热清水,C.直接加热酒精,D.隔水加热酒精,故D装置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验证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把天竺葵置于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p><p>A.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B.让叶片积累淀粉</p><p>C.使叶片中的淀粉耗尽 D.便于对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p><p>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先将盆栽天竺葵置于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原有的淀粉被分解或运走,以排除原有淀粉等有机物对于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验到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大棚种植瓜果蔬菜的过程中,如果向大棚内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那么瓜果蔬菜能够普遍增产。其原因是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能够( )</p><p>A. 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B. 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p><p>C. 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D. 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光照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增加光照时间和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来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据此可以解答本题。</p><p>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在一定范围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而加强,制造的有机物就多,释放的氧气增多,大棚与空气隔绝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就会降低。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获得蔬菜的丰收,有些菜农在大棚里增施二氧化碳,即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实验变量中,不能作为对照组的是 ( )</p><p>A. 15℃和20cm B. 光照和黑暗</p><p>C. 块状和粉末 D. 干燥和湿润</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相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p><p>15℃和20cm,变量不唯一,有单位和数量,不能作为对照组。光照和黑暗、块状和粉末、干燥和湿润都符合唯一变量的原则,能作为对照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植物根尖的结构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p><p>A. 分生区 B. 伸长区 C. 成熟区 D. 根冠</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的存在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根毛能分泌多种物质,如有机酸等,使土壤中难于溶解的盐类溶解,成为容易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无土栽培,是植物能够从培养液里获得足够的</p><p>A.水分和氧气 B.水分和有机物 C.水分和无机盐 D.无机盐和氧气</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p><p>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由于根所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来自于土壤,而土壤颗粒只是对植物起着固定作用。所以植物可以采取无土栽培的方式即用营养液来培育植物。无土栽培可以更合理的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具有产量高、不受季节限制、节约水肥、清洁无污染等优点。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四川料理中泡菜一直很受大众的欢迎.与腌制前相比,腌制后的大白菜变化是</p><p>A. 大白菜会变硬、体积变小 B. 大白菜会变硬、体积变大</p><p>C. 大白菜会变软、体积变小 D. 大白菜会变软、体积变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p><p>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用盐腌大白菜时,由于白菜细胞液的浓度小于盐水溶液的浓度,会导致白菜细胞失水,从而导致白菜皱缩变小、变软。<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明在给花生施肥时,出现了“烧苗”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p><p>A.施肥少了,花生苗缺乏营养 B.施肥多了,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p><p>C.土壤板结,花生苗无法吸收营养 D.花生苗的根细胞不吸收水和无机盐</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p><p>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出现了“烧苗”现象。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植物生活中需要量最大的三种无机盐是</p><p>A.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B.含钙、铁、钾的无机盐</p><p>C.含氦、镁、锌的无机盐 D.含钙、磷、硼的无机盐</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的是含氮、磷、钾等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意义,首先明确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p><p>植物主要通过根尖的成熟区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故选:A。</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