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19:14:57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p><p>A. 鸟的繁殖行为都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p><p>B. 昆虫的发育过程都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p><p>C. 青蛙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因此都要通过鳃进行呼吸</p><p>D. 兔的繁殖和哺乳后代的方式人类相似,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征</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1)两栖动物的生殖是有性生殖,卵生。雌雄抱对时将两性生殖细胞产在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br />(2)昆虫的幼虫与成虫的差别不明显,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p><p>鸟类的生殖具有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行为,有的鸟类没有筑巢和孵卵行为,如杜鹃。A错误;<br />有些昆虫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幼虫与成虫的差别不明显,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些昆虫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的差别明显,属于完全变态发育。B错误;<br />青蛙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青蛙的幼体是蝌蚪,它用鳃呼吸,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C错误;<br />兔的生殖方式和人类的相似,为胎生、哺乳,同称为哺乳动物,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嫁接时,为确保成活,应使接穗与砧木的哪一部分紧密地结合(  )</p><p>A. 木质部    B. 韧皮部    C. 形成层    D. 茎的中轴</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嫁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长在一起,易于成活。可见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诗句或成语中有关生物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是()</p><p>A. “蜻蜓点水”,描述的是动物的觅食行为</p><p>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生物间的捕食关系</p><p>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p><p>D.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从自然选择角度看是一种过度繁殖现象</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br />(2)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等。</p><p>A、“蜻蜓点水”是蜻蜓产卵,属于繁殖行为,A错误。<br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中蝉取食树的汁液,而螳螂以蝉为食,黄雀又捕食螳螂,它们之间有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B正确。<br />C、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所以,落红化泥说的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正确。<br />D、自然界的生物都存在过度繁殖的倾向,必然会引起生存竞争,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就是形容生物的过度繁殖现象,D正确。<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田地里有蛙声就意味着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下列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活动</p><p>B. 青蛙的发育方式是变态发育</p><p>C. 青蛙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体内受精</p><p>D. 雄蛙鸣叫招引雌蛙前来抱对,促进排卵排精</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青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为蝌蚪,刚孵化的蝌蚪有一条扁而长的尾,用头部两侧的鳃呼吸,长出内鳃的蝌蚪,外形像一条鱼;长出四肢的幼娃,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幼娃逐渐发育成蛙。变态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p><p>A、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在水中活动,A正确。<br />B、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B正确。<br />C、青蛙的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因此青蛙是体外受精而不是体内受精,C错误。<br />D、鸣叫的青蛙是雄蛙,是为了呼唤雌蛙前来抱对,促进排卵排精,D正确。<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性生殖的是()</p><p>①多莉羊的克隆&#xa0; ②小麦的开花和结果&#xa0; ③葡萄的扦插繁殖&#xa0; ④试管婴儿的诞生⑤椒草的组织培养繁殖&#xa0;&#xa0; ⑥桃树的嫁接</p><p>A. ①③⑤⑥&#xa0;B. ①②④⑥&#xa0;C. ①②③⑥&#xa0;D. ①②⑤⑥</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p><p>①克隆羊多利、③葡萄的扦插繁殖、⑤椒草的组织培养繁殖、⑥桃树的嫁接,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②小麦的开花和结果、④试管婴儿的诞生都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故①③⑤⑥符合题意。<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的肌肉细胞、精子、卵细胞、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条数是(  )</p><p>A. 23、23、23、23    B. 46、23、23、23</p><p>C. 46、23、23、46    D. 23、23、23、46</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人体肌肉细胞、卵细胞、精子、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条数依次是46条、23条、23条、46条。</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本质区别是(  )</p><p>A. 是否产生单一后代    B. 是否由单一个体完成</p><p>C. 有无生殖细胞的行成    D. 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结合</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所以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p><p>A.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p><p>B. 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p><p>C. 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p><p>D. 生物都得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因此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的说法不正确,故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毛虫”与“蝴蝶”分别是昆虫发育的哪两个时期(  )</p><p>A. 蛹、成虫&#xa0;B. 幼虫、成虫&#xa0;C. 卵、若虫&#xa0;D. 幼虫、蛹</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p><p>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p><p>蝴蝶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个体最小;以爬行为主的是幼虫又叫“毛毛虫”;不食不动是蛹;有2对翅,3对足的蝴蝶是成虫。</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  )</p><p>A. 基因    B. 糖类    C. 蛋白质    D. 染色体</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基因,基因是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p><p>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鸟卵的结构和功能匹配错误的是</p><p>A. 卵壳—保护内部结构    B. 卵白—提供养料和水分</p><p>C. 卵黄—提供主要营养    D. 胚盘—固定卵黄的位置</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卵壳起保护作用,A正确;</p><p>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B正确;</p><p>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C正确;</p><p>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胚胎,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研究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明(  )</p><p>A. 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p><p>B.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p><p>C. 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p><p>D. 在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原始生命</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p><p>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11/28/08/9565276c/SYS201911280806292989803655_DA/SYS201911280806292989803655_DA.001.png" width="248" height="16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幼儿园预防传染病措施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p><p>A. 将患病孩子送回家治疗→控制传染源</p><p>B. 按规定给孩子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p><p>C. 每天对教室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p><p>D. 要求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保护易感人群</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群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p><p>A、患病孩子属于传染源,故将患病孩子送回家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A正确。<br />B、按规定给孩子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正确。<br />C、D每天对教室消毒处理、要求孩子饭前便后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D错误。<br />故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面二胎政策”颁布时,某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母亲已怀上一对双胞胎.</p><p>请分析回答:</p><p>(1)儿子的相貌与父母相像,这一现象叫做______.</p><p>(2)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______;母亲正常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______.</p><p>(3)若父母亲的基因组成均为Aa,则患病儿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p><p>(4)若母亲怀上的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则生出正常孩子的机率是 ______ . </p></div></div>
<div><p>【答案】遗传    精子和卵细胞    23条    aa    75%    </p><p>【解析】</p><p>(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变异现象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br />(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p><p>(1)儿子的相貌与父母相像,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性状,因此是遗传现象。<br />(2)每一种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因此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23条。<br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若父母亲的基因组成均为Aa,遗传图解如图:<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1/27/08/9a5e2d11/SYS202001270808395030424076_DA/SYS202001270808395030424076_DA.001.png" width="387" height="21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则患病儿子的基因组成是aa。<br />(4)同卵双胞胎患病的几率和其他孩子是相同的。根据(3)的解答图解可知,生出正常孩子的机率是75%。</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考古学家在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如下表:</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1/27/08/9a5e2d11/SYS202001270808397531969772_ST/SYS202001270808397531969772_ST.001.png" width="241" height="10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________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科学家们通过__________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p><p>(2)分析表格可知:_______地层地质年代最远(填“甲”或“乙”或“丙”),因为该地层中形成化石的动物都比较________(填“低等”或“高等”)。</p><p>(3)由表中信息可以推断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化石    比较    丙    低等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p><p>【解析】</p><p>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p><p>(1)、(3)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能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较。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生物化石的纵向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br />(2)分析表格可知: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马、象牙、犀牛),马、象、犀牛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珊瑚属于腔肠动物,乌贼是软体动物,动物都很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两种昆虫的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4fa5eeac/SYS201712310156121750275044_ST/SYS201712310156121750275044_ST.001.png" width="327" height="15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甲图所示的个体发育过程属于___________。</p><p>(2)乙图所示的个体发育过程属于____。</p><p>(3)C和D的名称是____。</p><p>(4)d表示的发育时期叫做____期。如果乙图所表示的昆虫是一种农业害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____(填图中的字母)。</p><p>&#xa0;</p></div></div>
<div><p>【答案】  不完全变态  完全变态  若虫  蛹  c</p><p>【解析】观图可知:A是成虫、B是受精卵、C幼虫、D幼虫、a成虫、b受精卵、c幼虫、d蛹。</p><p>(1)(2)甲图昆虫的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乙图昆虫的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p><p>(3)蝗虫的受精卵孵化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甲图中所示的C和D的名称就是跳蝻。</p><p>(4)乙图是菜粉蝶的发育过程,经历了a成虫、b受精卵、c幼虫、d蛹四个时期。菜粉蝶的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它对农作物等植物的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c幼虫期。</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八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