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19:11:59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知行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p><p>A.草→兔→鹰&#xa0;B.鹰→兔→草</p><p>C.蘑菇→鹰→兔&#xa0;D.阳光→草→牛→虎</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p><p>A.该链状结构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兔、鹰它们三者的关系,构成一条食物链,A正确。</p><p>B.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结构箭头指向错误,B错误。</p><p>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蘑菇属于分解者,C错误。</p><p>D.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D错误。</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p><p>A. 生产者&#xa0;&#xa0;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无机环境</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p>生产者的作用是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秸秆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分解者能将秸秆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因此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秸秆变为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分解者。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p><p>A.一片森林&#xa0;B.一个湖泊&#xa0;C.一群蜜蜂&#xa0;D.一片农田</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p><p>A.一片森林既包括了森林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p><p>B.一个湖泊既包括了湖泊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p><p>C.一群蜜蜂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p><p>D.一片农田既包括了农田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通常位于食物链第一环节的生物是(   )</p><p>A.微生物&#xa0;B.绿色植物&#xa0;C.植食性动物&#xa0;D.肉食性动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从食物链的组成及书写方式进行分析。</p><p>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参与形成食物链。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消费者主要是指各种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故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绿色植物(起点)→食草动物→肉食动物→…。选项B符合题意。</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物化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p><p>A. 生物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p><p>B. 生物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p><p>C. 越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p><p>D. 通过对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比较,可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p><p>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AB正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种类越少,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种类越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C错误,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因素属于校园环境的非生物因素的是(  )</p><p>A. 学生    B. 温度    C. 细菌    D. 绿色植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p><p>学生、细菌、绿色植物,都是生物,因此都属于生物因素;温度是非生物,因此属于非生物因素。B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p><p>A. “春来江水绿如蓝”&#xa0;B. “草盛豆苗稀”</p><p>C. “雨露滋润禾苗壮”&#xa0;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p><p>A、春来江水绿如蓝,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降水开始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A错误;</p><p>B、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故B正确; </p><p>C、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故C错误;</p><p>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是</p><p>A. 南方古猿&#xa0;B. 直立人&#xa0;C. 能人&#xa0;D. 智人</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人类的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人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脑容量的增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据此解答。</p><p>A、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A错误;</p><p>B、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B正确;</p><p>C、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C错误;</p><p>D、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p><p>A.黑猩猩&#xa0;B.长臂猿&#xa0;C.森林古猿&#xa0;D.大猩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的是人类和类人猿的祖先的知识,据此答题。</p><p>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可见C正确。</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原始大气与空气相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p><p>A. 氨气    B. 氧气    C. 甲烷    D. 水蒸气</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   )</p><p>A.原始大气&#xa0;B.原始土壤</p><p>C.原始海洋&#xa0;D.火山周围</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p><p>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谈不到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渐为生命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当时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秋天,当你步入公园时,你会看到艳丽多姿的菊花在开放,品种可谓是多种多样,请问这么多的菊花品种是由下列哪种因素形成的(&#xa0;&#xa0;&#xa0; )</p><p>A. 自然选择    B. 人工选择    C. 菊花的内部斗争    D. 菊花适应不同的环境</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菊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花瓣呈舌状或筒状。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达三千余种。因此,公园里的菊花,艳丽多姿,品种多种多样,其原因是人工选择的结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p><p>A. 制约环境    B. 影响环境    C. 改变环境    D. 适应环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现存生物中,有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原因是这些生物产生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p><p>A. 原始海洋,陆地&#xa0;B. 原始大气,原始大气</p><p>C. 原始大气,原始海洋&#xa0;D. 原始海洋,原始海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化学起源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p><p>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大气在雷电、紫外线等长期作用下,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汇集到原始海洋中,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形成原始的生命。由上可知,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原始大气层、原始海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的结果是(        )</p><p>A. 保留了高等的生物类群,淘汰了低等的生物类群</p><p>B. 保留了新出现的物种,淘汰了古老的物种</p><p>C. 保留了有益于人类的物种,淘汰了有害于人类的物种</p><p>D. 保留了适应环境的物种,淘汰了不适应环境的物种</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p><p>生物普遍具有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遗传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且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对生存有利的变异的个体适应环境而得到保存和发展,具有对生存不利的变异个体由于不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的适应性就是这样形成的。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内因,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外因,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和过程,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保留了适应环境的物种,淘汰了不适应环境的物种。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按照进化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p><p>A.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p><p>B.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p><p>C. 爬行类、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p><p>D. 两栖类、爬行类、鱼类、鸟类、哺乳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据此可知,按照进化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可见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诗句或谚语是(  )</p><p>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p><p>B. 大树底下好乘凉</p><p>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p><p>D.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A错误;“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B错误;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C错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影响柳树长出新叶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p><p>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xa0;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p><p>C.物种A一定是从物种B进化而来&#xa0;D.物种B一定是从物种A进化而来</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出现的时间越早;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出现的时间越晚。</p><p>由题干可知,B化石在A化石之前,但不能说明物种A比物种B的数量多,A错误。</p><p>由题干可知,B化石在A化石之前,A化石是经过了物种竞争之后生存下来的,相对来说,A的结构肯定比B复杂,B正确。</p><p>由题干可知,B化石在A化石之前,但是A是否由B进化而来,取决于它们的亲缘关系,C错误。</p><p>由于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说明物种B先出现,形成的化石早时间较早,因而结构较简单;物种A后出现,形成的化石早时间较迟,因而结构较复杂。B化石在A化石之前,因此物种B一定不是从物种A进化而来,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一个池塘被农药污染,在池塘中有一个食物链:浮游植物→水蚤→鱼→鱼鹰,则体内农药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p><p>A.浮游植物&#xa0;B.水蚤&#xa0;C.鱼&#xa0;D.鱼鹰</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p><p>有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很难被分解,不容易被排出,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如在“浮游植物→水蚤→鱼→鱼鹰”这条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鱼鹰,所以体内农药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鱼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p><p>故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生命化学起源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7/22/07/f48b4315/SYS202007220717031028342622_ST/SYS202007220717031028342622_ST.001.png" width="295" height="16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原始大气的成分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原始大气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不同:_______________。</p><p>(3)生命起源的第一阶段是由原始大气的各成分形成________,第二阶段是由__形成____,第三阶段是由____ 形成__,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p><p>(4)米勒的模拟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的____阶段。(选填图中字母)</p><p>(5)发生在原始大气中的过程是__。(选填图中字母)</p><p>(6)C过程发生在____中。(选填“原始大气”或“原始海洋")</p></div></div>
<div><p>【答案】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    有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    有机大分子    有机大分子    多分子体系的原始生命    A    A    原始海洋    </p><p>【解析】</p><p>对于生命的起源有很多假说,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p><p>(1)原始大气含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p><p>(2)原始大气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p><p>(3)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p><p>(4)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A阶段从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p><p>(5)发生在原始大气中的过程是A,即由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此过程说明原始地球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命体的有机小分子物质。</p><p>(6)发生在原始海洋中的过程是: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有机物质、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D从原始生命进化出单细胞生物都是在原始海洋中。</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7/22/07/f48b4315/SYS202007220717032580361319_ST/SYS202007220717032580361319_ST.001.png" width="228" height="9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着____。</p><p>(2)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_____选填“长颈”或“短颈”)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那么,长颈的变异是___,短颈的变异是__。(这两空选填“有利变异”或“不利变异”)</p><p>(3)图③说明___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___的个体被淘汰掉。</p><p>(4)从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看,颈长的变异是由___改变而引起的。</p><p>(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__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差异    长颈    有利变异    不利变异    颈长/长颈    颈短/短颈    遗传物质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p><p>【解析】</p><p>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长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短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可能性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短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p><p>(1)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肢四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差异。</p><p>(2)、(3)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长颈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因此,长颈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短颈的变异是不利变异。图③说明长颈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被淘汰掉。</p><p>(4)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变异,且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颈长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p><p>(5)图①﹣③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间关系图,请据图回答。</p><p>&#xa0;</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7/22/07/f48b4315/SYS202007220717033891634166_ST/SYS202007220717033891634166_ST.001.png" width="265" height="12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其中鼠和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p><p>(2)该食物网若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必须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和____。</p><p>(3)图中生产者是_______,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和________。</p><p>(4)如果受到DDT污染,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______。</p><p>(5)请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3    捕食    非生物成分    分解者    绿色植物    鼠    食草昆虫    鹰    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p><p>【解析】</p><p>(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p>(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p><p>(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p><p>(1)(5)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因此,图中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鼠→蛇→鹰、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鹰,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共有3条食物链,其中蛇吃鼠,因此鼠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最长的一条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p><p>(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该食物网若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增加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的分解者。</p><p>(3)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生产者是绿色植物,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吃绿色植物,因此消费者有鼠、蛇、鹰、食草昆虫、食虫鸟,其中初级消费者是鼠和食草昆虫。</p><p>(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因此如果受到DDT污染,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知行中学八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