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p><p>A. 幼苗生长 B. 机器人扫地 C. 母鸡下蛋 D. 猎豹追捕羚羊</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幼苗生长,说明能够生长和繁殖,属于生命现象,A正确; 机器人扫地,不具有生物特征,不是生物,不属于生命现象,B错误;C. 母鸡下蛋,说明能够生长和繁殖,属于生命现象,C正确; 猎豹追捕羚羊,说明生活需要营养,属于生命现象,D正确。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p><p>A. 小猫</p><p>B. 病毒</p><p>C. 小草</p><p>D. 金鱼</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也就是说动物、植物、细菌、真菌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唯独病毒的结构简单,其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上述选项中,病毒没有细胞结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要了解某校青少年的近视率,我们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p><p>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文献法</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调查、文献、实验等方法,其中,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是调查,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p><p>为了要了解某地青少年的近视率,科学家们应该采用的方法是调查。</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p><p>A. 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p><p>B. 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蚯蚓,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p><p>C. 小军发现几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p><p>D. 小梅拨开草丛,一只蟋蟀蹦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p><p>A、调查时,不能以个人喜好而定,要如实记录。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也要记录,故不符合题意;</p><p>B、调查时要如实记录,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蚯蚓,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不能把它删掉,故不符合题意;</p><p>C、调查时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不能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因此小军的做法不对,故不符合题意;</p><p>D、调查时要如实记录,活动范围较大的,不固定的也记录。如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也要记录,故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关于生物归类正确的是 ( )</p><p>A. 小鱼、虾、西瓜为陆生生物 B. 鸡、鸭、猪为家禽</p><p>C. 玉米、小麦、水稻为作物 D. 海带、鲤鱼、鸵鸟为水生生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重要方法,为了研究自然界中的生物,我们把生物进行了分类,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我们要灵活对其进行分类。<br />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首先把生物分成植物界和动物界以及其他生物三大类;<br />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br />按照用途,可以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p><p>小鱼、虾生活在水中,是水生生物;西瓜是陆生生物,A错误;<br />鸡、鸭为家禽,猪为家畜,B错误;<br />玉米、小麦、水稻都为农作物,C正确;<br />海带、鲤鱼都生活在水里,为水生生物;鸵鸟生活在陆地,是陆生生物,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陶渊明的诗句“草盛豆苗稀”描绘的自然现象,体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p><p>A. 竞争关系</p><p>B. 捕食关系</p><p>C. 合作关系</p><p>D. 共生关系</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p><p>A、竞争关系是指两种生物为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的争斗,豆苗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和无机盐以及生存的空间等,符合题意;</p><p>B、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不符合题意;</p><p>C、合作关系是指同种生物彼此协作,互惠互利,不符合题意;</p><p>D、共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分开后至少有一方不能生存,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p><p>A. 温度</p><p>B. 绿色植物</p><p>C. 细菌</p><p>D. 肉食动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生物因素。解答时可以从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的内涵、种类方面来切入。</p><p>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 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绿色植物、细菌、肉食动物属于生物,是生物因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p><p>A. 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p><p>C. 环境影响生物 D. 环境适应生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地点或区域中,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p><p>A. 一座城市</p><p>B. 河中的鱼</p><p>C. 一片森林</p><p>D. 一条大河</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p><p>A、一座城市,即包括了城市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p><p>B、河里的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符合题意;</p><p>C、一片森林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p><p>D、一条大河,既包括了大河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主要是因为南极( )</p><p>A. 缺少生物</p><p>B. 缺少生产者</p><p>C. 缺少消费者</p><p>D. 缺少分解者</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1)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p><p>(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p><p>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故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走,这主要是因为南极比较缺少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p><p>A.迅速上升 B.上升后又下降 C.缓慢上升 D.保持相对稳定</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种现象。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p><p>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草原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以鹿为食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因此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上升后又下降。</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p><p>A. 生物圈 B. 森林生态系统 C. 海洋生态系统 D. 草原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中即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p>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故生物圈是地球上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圈的厚度约为 ( )</p><p>A. 10 千米 B. 20 千米 C. 100 千米 D. 150千米</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很薄的一个圈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收看新闻联播时,首先看到转动的地球呈现绿、白、蓝三种色彩,它们分别是生物圈的</p><p>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p><p>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绿色的是遍布植物的岩石圈,白色的是有着白云的大气圈,蓝色的是水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类的活动可以达到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但是人类的“立足点”是( )</p><p>A. 水圈</p><p>B. 大气圈</p><p>C. 岩石圈</p><p>D. 生物圈的任何地方</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据此解答。</p><p>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主要集中于表层和浅水的底层。世界大洋最深处超过11000米,这里还能发现深海生物。大部分水圈都有生物生存。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岩石圈是人类的“立足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因为生物圈( )</p><p>A. 只包括岩石圈和水圈</p><p>B. 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p><p>C. 各种资源都用之不尽</p><p>D. 是地球上生物的共同家园</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p><p>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维持生命所需的空气、阳光、水等条件,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p>B. 草原生态系统拥有高大的植物</p><p>C. 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p><p>D.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就是指非生物因素</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p><p>2、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p><p>A、生物圈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p><p>B、草原生态系统,较为干旱,缺乏高大的植物,主要以低矮的草原植被为主,B错误;</p><p>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肺”“绿色水库”之称,C错误;</p><p>D、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圈内的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是( )</p><p>A. 都彼此相互联系的 B. 有此是相互联系的</p><p>C. 各自独立的 D. 生物成分间没有联系</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如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不停地有规律的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各个生态系统内运动。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如黄河作为河流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区,滋润着沿途的农田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携带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海洋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p><p>A. 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p><p>B. 细菌和真菌属分解者</p><p>C. 阳光、空气和水都是其组成成分</p><p>D. 阳光→稻→虫属于食物链</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p><p>2、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p><p>3、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p><p>A、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A正确;</p><p>B、农田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进入生态循环,属于分解者,B正确;</p><p>C、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所以,阳光、空气和水都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正确;</p><p>D、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所以阳光→稻→虫→蛙,不能构成食物链,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和造单纯林其共同特点是( )</p><p>A. 更加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p><p>B. 丰富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p><p>C. 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得以保持</p><p>D. 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p><p>一般来说,当没有外来因素干扰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能使本生态系统内的物种保持一定的平衡。但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盲目围湖造田和造单纯林造成生物的种类少,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p></div>
题型:连线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请将下列现象与相应的生物特征用线连接起来</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1/08/e24e8f2b/SYS202002110808599396497856_ST/SYS202002110808599396497856_ST.001.png" width="526" height="15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1/08/e24e8f2b/SYS202002110808599396497856_DA/SYS202002110808599396497856_DA.001.png" width="524" height="15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解析】</p><p>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①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叶片合拢,说明生物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即应激性;</p><p>②鲸呼气时产生水柱,体现生物能进行呼吸;</p><p>③动物排尿和植物落叶,体现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p><p>④桃树长高并开花结果,体现生物能生长和繁殖;</p><p>⑤园丁常给花草施肥,体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张敏同学在抓鼠妇的过程中发现,只有在花坛边黑暗潮湿的石块下可以找到鼠妇,而在明亮干燥的通道上找不到鼠妇。到底是光还是潮湿程度影响鼠妇的分布呢?她进行了探究。如图所示,将一个方形的铁盘,以横、竖中线为界分成四个相等的区,分别标出A、B、C、D,四个区设置的条件分别是:A区明亮并放入干燥的土,B区明亮并放入潮湿的土,C区黑暗并放入干燥的土,D区黑暗并放入潮湿的土。鼠妇可越过界线,在四个区来回移动。然后在铁盘的中心位置放入20只鼠妇,每隔两分钟统计一次各区中鼠妇的数量。请回答相关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1/08/a03fed9b/SYS202002110809000988949341_ST/SYS202002110809000988949341_ST.001.png" width="143" height="13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张敏同学在实验中探究了________ 种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p><p>(2)如果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最好选择________ 和________ 两个区进行对照。</p><p>(3)选择A与B区进行对照以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认为不妥,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4)张敏同学在第2分钟统计数据时,发现鼠妇在四区都有分布,便得出结论:光与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你认为该结论是否准确?________________ </p><p>(5)在第10分钟后统计时发现,鼠妇全部集中在D区,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6)实验结束后应该如何处理鼠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2 B D 光对鼠妇会有影响 不准确 光和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的生活都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p><p>【解析】</p><p>(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p>(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p><p>(1)实验时张敏同学在抓鼠妇的过程中发现,只有在花坛边黑暗潮湿的石块下可以找到鼠妇,而在明亮干燥的通道上找不到鼠妇,到底是光还是潮湿程度影响鼠妇的分布呢?她进行了探究,张敏同学在实验中探究了光和土壤潮湿度两种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p><p>(2)如果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都应当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对照实验的惟一变量。因此,最好选择B和D两个区进行对照。</p><p>(3)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如果我们要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唯一变量是土壤潮湿度,但是光照对鼠妇的生活也有影响,因此选择A与B区进行对照以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妥的理由是:光对鼠妇会有影响。</p><p>(4)张敏同学在第2分钟统计数据时,发现鼠妇在四区都有分布,便得出结论:光与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此时鼠妇还没有稳定下来,具有偶然性,因此该结论不准确,应该以第10分钟为准。</p><p>(5)在第10分钟后统计时发现,鼠妇全部集中在D区,因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和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的生活都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p><p>(6)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1/08/a03fed9b/SYS202002110809003270256388_ST/SYS202002110809003270256388_ST.001.png" width="124" height="20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应有__________ 和非生物部分。</p><p>(2)图中共有__________ 条食物链:鹰和兔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关系。</p><p>(3)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 作用制造的光能。</p><p>(4)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繁茂,免的数量并不会无限制的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 能力。</p><p>(5)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则体内积存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 。</p></div></div>
<div><p>【答案】分解者 2 捕食 光合 自动调节 鹰 </p><p>【解析】</p><p>(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p>(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p><p>(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个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制的,超过了这个限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解答即可。</p><p>(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此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该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p><p>(2)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能够形成2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吃草昆虫→吃虫鸟→鹰,鹰以兔为食,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p><p>(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这些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依次进行传递的。</p><p>(4)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繁茂,兔的数量并不会无限制的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p><p>(5)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因此“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体内积存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片稻田的生态系统中,昆虫以水稻为食,青蛙以昆虫为食,三者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图中各长方形的长度分别表示上述三种生物的数量,长方形越长,表示该生物的数量越多。</p><p>请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1/08/a03fed9b/SYS202002110809005532933616_ST/SYS202002110809005532933616_ST.001.png" width="132" height="11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1)写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生物: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p><p>(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_ ,消费者是_________ 。</p><p>(3)如果大量捕食青蛙,该生态系统中除青蛙外的生物数量会明显增加的是_________ ,明显减少的生物是_________ 。</p></div></div>
<div><p>【答案】青蛙 昆虫 水稻 水稻 青蛙和昆虫 昆虫 水稻 </p><p>【解析】</p><p>(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p>(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p><p>(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p><p>(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p><p>(1)(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C、B、A,所以图中A、B、C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C→B→A.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C,消费者是A、B,昆虫以水稻为食,青蛙以昆虫为食,三者的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昆虫→青蛙,所以A是青蛙、B是昆虫、C是水稻。</p><p>(3)如果大量捕食青蛙,B昆虫的捕食者大量减少,因此B昆虫的数量会明显增加,导致C水稻明显减少。</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