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乐吾实验学校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p><p>A. 母鸡下蛋 B. 铁皮生锈 C. 雨后春笋 D. 葵花向阳</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母鸡下蛋属于生物的繁殖现象,雨后春笋属于生物的生长现象,葵花向阳属于向日葵对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铁皮生锈是化学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一般来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灭绝,原因是生物具有( )</p><p>A. 生长现象 B. 繁殖现象 C. 遗传现象 D. 适应环境能力</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是生物的六大特征之一。一般说来,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灭绝,这是因为生物体具有繁殖现象。</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相对应的生命特征是( )</p><p>A. 繁殖 B. 排泄</p><p>C. 生长发育 D. 遗传</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可见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p><p>A. 虎克 B. 达尔文 C. 施旺 D. 袁隆平</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1)列文虎克,英文名 (1632.10.24-1723.08.26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主要成就: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纪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流;</p><p>(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p><p>(3)路易斯•巴斯德(公元1822-1895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p><p>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p><p>A. 观察和实验 B. 调查和测量 C. 走访和考察 D. 猜测和想象</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它是科学家用来获得事实和证据重要方法。</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不是生物学研究范畴的是 ( )</p><p>A. 大雁南飞 B. 月季开花</p><p>C. 风雷雨电 D. 身体长高</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p><p>大雁南飞、月季开花、身体长高都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是生物学研究范畴;风雨雷电不属于生命现象,不是生物学研究范畴。</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的实验中,分别准备玻璃板和硬纸板的目的是</p><p>A. 便于观察 B. 便于记录</p><p>C. 设计一组对照实验 D. 提供一种光滑条件</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所要探究的问题,其它量皆相同,并且是适宜的。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变量就是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如硬纸板和玻璃板。实验应有对照组和实验组,并且重复实验几次.实验的问题、假设、结论最好一致。</p><p>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中,变量是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因此,在设计实验时,注意使蚯蚓的生活环境除控制的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所以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实验中,分别准备玻璃板和硬纸板的目的是为了设计一组对照实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其中的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下列有关对照实验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p><p>A.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B. 所有的条件都不相同</p><p>C.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D. 所有的条件都相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根据“对照实验”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据此分析解答。</p><p>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已选用了“10×”的物镜,如果要把玻片标本放大150倍,此时应选用的目镜放大倍数是( )</p><p>A. 8× B. 10× C. 5× D. 15×</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根据“放大倍数”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据此分析解答。</p><p>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前物镜的放大倍数是“1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要求是150倍,所以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即150÷10=15,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p><p>A. 光 B. 温度 C. 水 D. 空气</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p><p>“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鸭子的影响。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假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p><p>A.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任意的解释 B. 假设可以与结果一致,也可以不一致</p><p>C. 假设要以实验观察和知识、经验为依据 D. 假设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是否正确</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p>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任意的解释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蚯蚓的生活环境是( )</p><p>A. 空中 B. 干燥的土壤中 C. 湿润的土壤中 D. 水中</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p><p>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地方,白天穴居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出来取食落叶;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因此,蚯蚓需要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以保持体壁的湿润,因此适于蚯蚓的生活环境是潮湿、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土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当显微镜的镜头被污染的时候,除去污物的正确方法是:</p><p>A. 用纱布擦 B. 用手擦 C. 用擦镜纸擦 D. 用纸巾擦</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清洁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将写有“d”字母的透明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 )</p><p>A. p B. q C. d D. b</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根据“显微镜物像”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物像的成像特点,据此分析解答。</p><p>物像: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其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即载玻片上的“b”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q”。因此,现在写有“d”字母的透明胶片放在显微镜下,那么观察到的物像是“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p><p>A. 春江水暖鸭先知 B. 葵花朵朵向太阳</p><p>C. 大树底下好乘凉 D. 春风又绿江南岸</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例如温度,过冷或过热都会使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使生物死亡。</p><p>A.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因为春天到了,温度升高,江水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对鸭子的影响,故A错误。</p><p>B.葵花朵朵向太阳,这是因为植物的向光性,指生物的生长受光源的方向而影响的性质。植物向光生长,有利于获得更大面积、更多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维持植物更好的生长,体现了阳光对生物的影响,故B错误。</p><p>C.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底下比较凉爽,这说明了大树影响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故C正确。</p><p>D.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因为春天到了,温度升高,万物复苏,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同种蚂蚁遇到后会触碰对方的触角传递信息,这属于( )</p><p>A. 种间竞争 B. 种内斗争</p><p>C. 种间捕食 D. 种内互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p><p>同种蚂蚁遇到后会触碰对方的触角传递信息,指的是同种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相互协作,以维持生存的现象,即种内互助(合作关系),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海带在淡水中无法生存,这说明了</p><p>A. 生物能够适应一切环境 B. 环境能适应一定的生物</p><p>C. 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D. 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海带生活在海水中.它们的细胞,为了长期适应海水的盐度并保持渗透压,细胞里面的液泡中的细胞液含盐的浓度与海水都保持一致,所以可以生存在海中,一旦将它们放入淡水中,它们体内的细胞为了平衡细胞内外浓度,淡水会渗透到细胞内(水由浓度低的往浓度高的地方渗透),因而造成细胞涨破、生物体死亡,这表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活在绿色草丛中的昆虫,它们的体色往往是</p><p>A.黄绿色 B.土灰色 C.黄黑色 D.黄褐色</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保护色指的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纯白色的,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它们捕猎动物。生活在绿色草丛中的昆虫,体色往往是黄绿色。</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 →表达和交流。</p></div></div>
<div><p>【答案】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p><p>【解析】</p><p>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p><p>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所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器具之一,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5/08/77822ee1/SYS202002150809487058895508_ST/SYS202002150809487058895508_ST.001.png" width="212" height="22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取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右手握住[ ]________,左手托 [ ]__________。</p><p>(2)观察过程中,将10×的物镜换为40×的物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_____(填“多”或“少”或“不变”)</p><p>(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若在视野的左下方,要想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向_____ 移动。</p><p>(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若光线太暗,应选用__________ </p><p>A.大光圈、凹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p><p>C.小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p><p>(5)某同学将一张写有字母“b”的玻片标本片放在了载物台上进行观察。调节显微镜后,如果在视野中看到了物像,但是不够清晰,他可以转动[ ]__________使物像更清晰。</p></div></div>
<div><p>【答案】⑨镜臂 ⑩镜座 少 左下方 A ⑧细准焦螺旋 </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结合下图可知:①是目镜,②是镜筒,③是物镜,④是载物台,⑤是遮光器,⑥是反光镜,⑦是粗准焦螺旋,⑧是细准焦螺旋,⑨是镜臂,⑩是镜座。</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5/08/77822ee1/SYS202002150809487058895508_DA/SYS202002150809487058895508_DA.001.png" width="529" height="33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我们实验过程中需要用显微镜观察时,我们的第一步是需要取镜和安放。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⑨镜臂,左一手托住⑩镜座。</p><p>(2)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越大,但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将10×的物镜换为40×的物镜,意味着放大倍数变大了,那么视野范围变小,看到的细胞数目变少。</p><p>(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若在视野的左下方,由于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其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要想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向中央,即装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p><p>(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若光线太暗,这时需要调节光线。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是可以将光线调亮点。</p><p>(5)已经可以在视野中看到了物像,但是不够清晰,需要将物像调清晰时,那么这时是可以转动⑧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