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6 00:02:51

难得糊涂的故事

<p>        难得糊涂,指人在该装糊涂的时候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传世的名言,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后人感慨这“难得糊涂”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横幅的形式挂于家中,作为每每处世的警言。</p><p>        【拼音】nándéhútú</p><p>        【成语故事】</p><p>        乾隆年后,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竟象传单那样被制成各种礼品或是拓片或是作为像章推销,由此也引起人们对这位玩世不恭的郑板桥先生更增添了一层兴味;对“难得糊涂”也就出自自己的心理需求作出了解释,由此而顺延到对“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可是鉴于作者当时没有明确自己的意向,因而现时会产生出相异的认识。</p><p>        难得糊涂书法来历</p><p>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p><p>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p><p>        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p><p>        字画小字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p><p>        【解释】指人在该装糊涂的时候难得糊涂。</p><p>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p><p>        【结构】偏正式</p><p>        【近义词】糊涂难得</p><p>        【相反词】糊涂一世</p><p>        【示例】人生在世,难得糊涂。</p><p>        【成语例句】</p><p>        ◎前人论文艺欣赏谈及的"形象大于思维"的说法,依赖于形象本身的客观性的丰富性,也依赖于欣赏者能动性的补充、发挥、甚至那堪称为"难得糊涂"的创造性的误解。</p><p>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实际上就包含功利难以超越之意,而作家正是需要这种超越功利的"糊涂"。</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难得糊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