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6 00:02:21

奋不顾身的故事

<p>        [释义]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指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p><p>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文选·奏弹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顾义勇;奋不顾命。”</p><p>        [辨形]奋;不能写作“愤”。</p><p>        [近义]贪生忘死万死不辞</p><p>        [反义]畏缩不前贪生怕死</p><p>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于赞颂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和行为。一般可作谓语、定语、状语。</p><p>        [结构]偏正式。</p><p>        [辨析]~和“舍生忘死”都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意思;都形容舍己为人;勇于献身。不同在于:①~语义重;范围大;偏重于“安危”;表示把个人的安危;包括“生死”置之度外;“舍生忘死”偏重于“生死”。②~多指个人行动;“舍生忘死”不仅如此还多指人的精神品质。</p><p>        [例句]在洪水到来之际;共产党员首当其冲跳下水去;接着战士们相  继也跳了下去;正是由于他们~的精神;才保住了大堤;保住了城市。</p><p>        [英译]dash ahead regardless of one\'s safety</p><p>        【奋不顾身的成语故事】</p><p>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p><p>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p><p>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p><p>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p><p>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p><p>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p><p>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奋不顾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