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小故事《胶柱鼓瑟》
<p>【成语】:胶柱鼓瑟</p><p>【拼音】:jiāozhùgǔsè</p><p>【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p><p></p><p>【成语故事】:</p><p>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p><p>成语胶柱鼓瑟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p><p>【造句】</p><p>1、哪有人如此胶柱鼓瑟,不知变通?</p><p>2、这个例外,说明了家族成分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晁氏道德家法只是就其总体表现而言,千万不要胶柱鼓瑟。</p><p>3、若不论病之是非,而议药之可否,寒者畏其泄,热者畏其燥,医者纸上谈兵,胶柱鼓瑟,病者以耳为目,恶直好谀,则病必不可愈也。</p><p>4、人们不敢平视经典,人们总是仰视古贤,从而希望达到王羲之的境界,苦苦地心摹手追,胶柱鼓瑟,却往往苦不可及。</p><p>5、要突破目前的外交困境,胶柱鼓瑟的政策是行不通的。</p><p>6、这是一种正常且积极的文化流播和传承现象,不应胶柱鼓瑟地用是否与克罗齐原来思想相一致来判断得失,而应看到其灵活吸收外来文化,着眼学术创新的积极意义。</p><p>7、有些情况需要变通的,无论什么样的译者都会变通的,决不会胶柱鼓瑟,弄出不通的中文来的。</p><p>8、古人之言固然有不少精采处,但到底时空不同了,一味执着就是胶柱鼓瑟。</p><p>9、但是,这些理论家的吃力工作多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他们设计的定义总是挂一漏万,或者胶柱鼓瑟,刻舟求剑。</p><p>10、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胶柱鼓瑟。</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