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5 23:30:15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作者:毛泽东;出处诗名:《《忆秦娥•娄山关》》<p>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p><p>        【关键词】</p><p>        诗词名句,写景,昼夜,夕阳,残阳</p><p>        【名句】</p><p>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p><p>        【出处】</p><p>        现代•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p><p>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p><p>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p><p>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p><p>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p><p>        【译注】</p><p>        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p><p>        ①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p><p>        ②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p><p>        ③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p><p>        ④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p><p>        ⑤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p><p>        ⑥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p><p>        ⑦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p><p>        【说明】</p><p>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p><p>        【赏析】</p><p>        这首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写的是翻越娄山关时的战斗行军情景,表现出了豪迈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词的上阕写的是战斗场景,十分凝练,具有壮烈的抒情氛围,如歌如诉。下阕写红军行军之难,道路之险。</p><p>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以景收束全词,余味无穷。“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青翠,也暗暗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如海”,写山峦连绵起伏,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一样,不仅展现出了苍山之壮阔,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大有恃物凌人之感。“残阳如血”,“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这句不仅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表现出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夕阳如血”,这种血便是无数革命红军的鲜红热血,饱含诗人对革命同志的强烈赞美之情。同时“夕阳如血”也暗示革命战斗的残酷和无情,表明革命道路十分艰难,还有很多艰难的路要走。这两个短句色彩鲜明,比喻独特新奇,既逼真地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深厚的思想感情。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人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更多了些英雄之气,同是寥寥几笔,分量更重。</p><p>        郭沫若对这首词曾作过注解,词人本人并不满意,并以郭沫若的口吻在注释上说:“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p><p>        <span style="font-size:13px;white-space:normal;">更多名师名句请关注“</span>诗词网<span style="font-size:13px;white-space:normal;">”的“</span>名师名句<span style="font-size:13px;white-space:normal;">”栏目。</span></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