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5 21:36:12

一个人修养的高低格局的大小致其所见不同所感迥异材料作文

<p>一个人修养的高低、格局的大小,致其所见不同,所感迥异。</p>

<p>所谓风景不殊,而境界自异。不同的风景,折射出观景者高下有别的格局和境界。同样是船模,有人被船模千姿百态的造型吸引,有的则被上面记载的灾难震撼,从而汲取精神的力量。同样是夕阳,多愁善感的文人士大夫,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革命家叶帅,则高吟“老夫最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一部《红楼梦》,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中境界判若云泥。道学家虚伪龌龊,只见诲淫诲盗;流言家浅薄猎奇,只见宫闱秘史;才子耽于风花雪月,<s>只见缠绵悱恻;而真正的仁者、智者则高台赏月,看到的是历史、文化,是世态百相、百样人生。</s></p>

<p>一个人的境界、格局往往决定了其人生结局,只有涵养恢弘格局,才能成就精彩人生。</p>

<p>“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同理,只涵养恢弘格局,砥砺高远境界,才能见人所未见,才能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才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青年时代的周恩来,与同学“各言其志”,有人为家父而读书,有人为光耀门楣而读书,而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u>其格局、境界出人也远矣,惟其如此,才成就为日后的一代伟人。</u></p>

<p>如何涵养格局?</p>

<p>格局不是与生俱来的。鲁迅说:“即使天才,他出生时的啼哭,未必是一首好诗。”涵养格局,砥砺境界,需要不断地修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涵养格局的不二法门。孔子韦编三绝,好学不倦,憧憬“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天下大同为己任,其格局境界令众俊彦弟子叹服。在周游列国中,明地理,观风俗,见多识广,故而成为思想的巨人。毛泽东以书为枕,一生手不释卷,他读“大书”《史记》《资治通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青年时代的壮游中,在“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跋涉中,在“屈指行程二万”的长征中,视野渐趋宏阔,目光愈益高远。</p>

<p>作为当代青年,生于伟大时代,更应涵养格局,砥砺境界,从而擘画美好人生。</p>

<p>一方面,在阅读中,与高尚对话,与圣贤为伍,摈弃狭隘的小我意识,砥砺丰博的大我情怀,不惟眼前的苟且,而是心系无数的人们,关注无尽的远方。另一方面,适时走出书斋,博物致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见多识广,世事洞明,练达人情,丰富阅历,才能行稳致远。</p>

<p>心有格局,眼中才有光,脚下才有路。仁人志士,前人真不朽;风华正茂,我辈重复来。让我们涵养恢弘格局,擘画美好人生吧!</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人修养的高低格局的大小致其所见不同所感迥异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