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5 03:00:17

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 罗长姐电影(精选7篇)

<p><strong>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strong>,《罗长姐》是一部纪录电影 ,讲述了全国道德模范罗长姐呵护病儿的感人故事,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的优秀范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吧!</p>

<h3>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一</h3>

<p>《罗长姐》——想着想着就会流泪的纪录片</p>

<p>“应该是在湖北的一户人家吧”,可能是因为罗长姐一家人的方言腔调太过熟悉,可能仅仅是因为直觉,可能只是我对家乡的期待。最后,果然是湖北。</p>

<p>我清楚地知道脑膜炎会给一个家庭带来的伤害,金行征没有多刻画片中的儿子,他的过往在战友的照片中匆匆带过,他是军人,是一入伍就被委以重任的兵,他以前应该也是英姿飒爽,但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能是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狼狈模样,这就是脑膜炎啊,这就是可能会折磨一个人,一个家庭一辈子的脑膜炎啊。他生活的地方像一个小小监狱,这对他们家人来说,是唯一一个能保护所有人的方法了。</p>

<p>影片节奏真的缓慢到可怕,像是眼睁睁看着一根蜡烛烧到最后,像是静静地从日出等到日落,像是照顾了儿子37年之后终于再也没有力气了,于是看完之后的我压抑到有点讲不出话。</p>

<h3>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二</h3>

<p>一位90岁的母亲,悉心照料精神失常且有暴力倾向的儿子长达40多年。漫长岁月,衣食起居,即使被儿子误伤,也无怨无悔。这份母爱之伟大可谓是令人深受感动。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也是这样无怨无悔,默默地支持着我,陪伴着我。导演将镜头对准大山深处的慈母,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矛盾,探讨传统农村家庭的生存状态,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面对这样的条件,一位母亲是如何坚守着,努力着克服生活的困难;顽强地,坚毅地活着。这部纪录片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值得一看的佳作。</p>

<h3>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三</h3>

<p>一个女子究竟能为家庭付出多少?</p>

<p>四十年,优秀的儿子成了暴烈的老头,打不到人就自扇嘴巴。罗长姐说:“不打。”她沟壑纵横的脸上甚至没有眼泪。锅里飘出的蒸汽日复一日地熏蒸天花板,甚至没有尽头。小猪们互相争斗着,用力咬死母亲的乳头,母猪甚至没有一丝抽动。平静的、冷静的、冷酷的视角纪录者这一切,我们与这一切相隔一个咫尺般的屏幕。罗长姐与孙媳并肩而走,那是重担的传承。</p>

<h3>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四</h3>

<p>在这次民族志学术展的片子,普遍都带着强烈的学术使命,视角严肃,大部分画风是一致的。《罗长姐》难能可贵也让我学习到的一点是画面的“可以言说”,几乎没有依靠语言传达和烘托气氛,前半段都是默默的,只有环境音,细节音,非常精彩,像在细密地编织着什么,而且是有节奏的。影像画面本身很有力量。罗长姐的体态、动作习惯、行动轨迹,包括祁才政在常人眼里看来的“丑陋”形象,在我看来,都是一种真实的美。抛开伦理、道德等诸多衡量,我感受到的镜头视角是客观的。一个“特殊“的,”丑陋“的,背离审美走向的故事,人物,首先就非常难得。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就像品质很好的新鲜食材,厨师需要了解如何在不借助勾芡、味精、酱料的情况下,仅用火候、盐、时间烹出食材本身所能散发的最好的“味道”。如果用大段的narration,就糟糕了。我(粗浅地)感到《罗长姐》就是一个不错的厨师和很好的食材。</p>

<p>镜头的美学水准过硬!色调、镜头衔接、时间长短,恰到好处。映后我告诉金导,每一个镜头的长短刚刚好能够容纳我足够的想象和思辨。有几个镜头让我意识到“捕捉”的重要性。一些在计划外的,但是如果有足够的沉浸、足够的专注,便能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瞬间,就得把它记下来。罗长姐在阴影里用极具预言气质的步速和羸弱姿态缓缓向镜头走来,时间长到儿媳妇在阳光的一侧来回出现两次,充满干劲和生气。无需多说,纪录的氛围也必须保持宁静,就像一个心里非常明白的人用只言片语说出一个道理,which if said by 一个咄咄逼人的人,就会让人反感和抗拒。尽管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罗长姐》的珍贵就在这“说话”的语气。</p>

<p>祁才政。在观影的过程中,我对他的理解就已经经历了几次推翻。首先,不理解,其次接纳,但厌恶,而后尝试理解,最后有了几个假设,通过影片里的只言片语,碎片的细节尝试把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与“正常”联系起来。他执行的是什么任务?任务的细节我们几乎不得而知,这样的“未知”太吸引人了!他从施暴到自虐的行为中,隐藏着他发病的原因,这里大多的谜团,和他fascinating的行为都归结于我们不熟知的病因。我有尝试在用我有限的知识去构建一种原因-结果的串联。我作为观影人的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观影的乐趣之一(尽管听起来有点不太合适)。</p>

<p>总结起来,一种拍摄和感受的姿态值得我学习,尽管也没有太多机会和金导探讨他是如何做到的。那就是一种感受事物本质,先要抛开一切pre-conception的姿态,然后感知的通道才会打开。观影的全程,我想我的通道是比较打开的,所以我没有停留在对罗长姐和祁才政的悲哀命运上,也没有停留在人物叹为观止的丑陋上,我甚至有点崇敬他们,崇敬“未知”。因为罗长姐和祁才政相处的模式也好,他们本身的性格和命运也好,让我看到了一个几乎与我平行的世界,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p>

<h3>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五</h3>

<p>伦理之上,自然之下</p>

<p>——论影片《罗长姐》中的生态女性主义</p>

<p>摘要:妇女问题和环境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早年,在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精神的匮乏与对人权的忽视更是加重环境问题与妇女问题。以至于不断叠加的社会问题在近几年断裂式的爆发。生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生态运动结合的产物,2017年上映的纪录片《罗长姐》在展现生态女性主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影片拍摄于中国湖北农村,其中有大量表现中国农村环境生态的画面,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极大地凸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上来看,影片消解了“父权制”,表达了对自然和女性的关切,是近年来国内女性主义电影的一大进步。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出发,具体从生态女性主义介绍、自然与女性之隐喻、解构父权与生态正义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影片,探究影片所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p>

<p>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与女性之隐喻;解构父权;生态正义</p>

<p>一、生态女性主义</p>

<p>“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出现于1974年,由朗索瓦兹·德奥波妮在她的著作《女性主义或死亡》中提出。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认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十年之后,卡林·J·沃仑进一步阐释了生态女性主义:女性困境和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困境,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指向于父权制所带来的压迫,即等级制的思维方式、价值二元论、统治的逻辑。由于这种压迫,女性和自然被归于二元论中的屈从的一方,而男性与国家机器则是与自然和女性相对抗、排他的支配方。例如,大地和地球常常被称为“母亲”,她负责养育与牺牲。自然生态和女性两者被自然的归结为一起,当有“女性特征”的大地母亲被男人理所应当征服、开掘、开垦和破坏时,意味着男人同样可以这样对待与大地母亲有相同特征的女人。面对如此困境,生态女性主义提出消除“二元论”,实现“同一性”。即,承认男女之间的普遍差异,但是应当消除差异带来的歧视,实现性别平等。更甚至应该突出传统的女性美德,因为正是传统的女性美德才使得社会更加平稳和持续的发展。</p>

<p>二、自然与女性之隐喻</p>

<p>“‘自然’和‘女性’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概念。 在认识和理解自然与女性之隐喻关系的时候, 我们需要对人类社会的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正是人类文 化观念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导致了女性成为‘第二性’,导致了 自然的‘退隐’、乃至‘死亡’。 ”在影片为数不多的空镜头中有三个表现时间流逝的画面,一是影片开头,一片绿油油的树林,第二是光秃的树枝上有着零星的几片干枯的树叶,三是彻底干枯的树枝。这三个景物镜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在这悄无声息的环境变化中罗长姐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由春天到冬天,罗长姐由自己照顾儿子到教孙媳妇照顾儿子,罗长姐的衰老也在无声无息的进行。与此同时,罗长姐家的小猪也在成长着。一开始是母猪人工授精生下了小猪,接着母猪用自己的乳头喂养着小猪们,随着小猪长大,被杀掉或者被送走。</p>

<p>这里罗长姐与祁才政的母子关系通过母猪与小猪们的母子关系隐喻,繁衍生息是生态循环的一部分,母亲与孩子关系是所有生物成长的基础,而男性与机器的介入打破了这种平衡。一开始,母猪是被人工授精,为母猪人工授精的男性村民“取代”自然性交,成为母猪是否受孕的主宰。这是男性建立“二元论”的一步,成为主宰的一方。与之对应的是国家机器对罗长姐这一女性的间接伤害,而伤害罗长姐的主体则是身为男性的祁才政。两者的对比,符合了生态女性主义中父权制对二元论和统治逻辑的强调。在小猪被男性村民们揪着耳朵打疫苗时,母猪听到惨叫却只能在猪圈里哀嚎,而面对被国家机器伤害的儿子,罗长姐也只能选择忍耐与照料。这两者的隐喻描绘了女性与自然共同受到的压迫。</p>

<p>而随着季节更替的还有农村自给自足的耕作变换,影片给了大量的镜头展示罗长姐及其家人耕作的场景:春天,田野里开满了花,罗长姐的儿子割猪草喂养自家的猪,在玉米地旁种下土豆。秋天,收获玉米地的玉米。冬天,无用的玉米杆又为罗长姐家提供燃料。如此循环往复,罗长姐一家在这样自给自足的环境里生活了几十年。罗长姐作为祁才政的母亲、母猪作为小猪们的母亲,而这片土地却作为所有生灵的母亲,她供养着罗长姐一家及其他世人。这从“小”到“大”的视野,都强调了女性在生态环境中发挥的积极作用。</p>

<p>三、消解父权与生态正义</p>

<p>不仅仅是生态女性主义,几乎人类所有的压迫形式都可以归结于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它赋予了一方优于另一方的特权,存在排他性和屈从性。而生态女性主义第一个呼吁的就是打破二元论,解构父权制。《罗长姐》以两位女性作为主角,而男性都是缺席或是“失语”的。影片的英文名叫《Mama》,母亲又或是母性作为全片塑造的一大主题,而父亲角色却是缺席的。从影片的开头到结尾罗长姐及其家人都未提及父亲角色与丈夫角色,男性都是以儿子角色或晚辈角色出现。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来看,“父亲”和“丈夫”是俄狄浦斯情节的的重要环节,弗洛伊德认为男性之所以拥有优于女性的气质很大部分原因是出于害怕父亲带来的“阉割恐惧”,因此男性更加勇敢与理性,直到他们自身成为“丈夫”或者“父亲”。而影片《罗长姐》直接抹掉“父亲”或是“丈夫”角色,罗长姐孙媳妇刘文芳去世的丈夫,这是影片唯一提及的“丈夫”角色,但是也不幸去世。虽然纪录片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罗长姐最后把儿子仍旧依托给了一位女性,即刘文芳。女性坚强、善良的传统美德仍然是由女性延续。</p>

<p>而作为“儿子”角色存在的祁才政则是“失语”的,影片中每次罗长姐给儿子祁才政喂饭,祁才政都是从一个小洞里伸出头,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另一个儿子,影片也没有更多的刻画,更多的也只是听从他口中说出的罗长姐。影片从淡化“父亲”与“丈夫”角色来消解父权制,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打破父权制的思想。</p>

<p>生态正义是指在个人或者社会集团的行为都需符合生态平衡,在资源开发利用上要合乎公平。而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生态正义则是指男女之间的生态平等,影片的最后,罗长姐和刘文芳两位女性实行“权力”与“生命”的更替,罗长姐从阴影里走进房间,刘文芳则从房间里走向阳光下,一明一暗暗示着生命的更替。这是生态循环的必然,也是生态循环中最公平的部分,不论男女终将面临的归宿——死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平衡。</p>

<p>四、结语</p>

<p>《罗长姐》作为一部纪录片,具有其局限性,因为一部纪录片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客观,导演金行征无法融入过多的个人表达。同时,影片塑造罗长姐这个伟大的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在固化女性的大众形象,颂扬女性的牺牲与付出,而站在女性角度,这样的颂扬并不有利于女性主义的发展。但是作为近几年来国产片中少有的以女性为主角的纪录片已算是十分优秀,影片直面女性生态困境,凸显女性的美德,充分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面对罗长姐的困境,同时也是无数女性的困境,消除二元论,提倡男女平等、生态平衡,“妇女(自然)必须(通过进入公共世界)把自然融入文化;男人(文化)也必须(通过进入私人领域)把文化融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同一性”,共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与生态的良性循环。</p>

<h3>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六</h3>

<p>关于此前媒体上对于纪录片《罗长姐》的言论评价,窃较为欣赏的是李小飞老师在深焦撰写的一稿城市、乡村与女性拯救,但纵然这样,文中主要强调的,罗长姐作为母亲多年悉心照料精神失常儿子的伟大,遮掩了其女性的悲情色彩,笔者不能完全认同。而且在与观众交流过程中,窃也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将影片焦点放诸母性而忽视了影片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渐次失语和对轮回命运的无力感。其实导演自己也认为,电影本身就是从母亲角度出发述说,这也是为什么影片英文名字为mama的原因。那么是否真如大众所认知的那样,罗长姐所做的不可思议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母性的合理阐释,而那些没有被表示出的隐忍伤疤,是否又可印证女性本身压抑的沉默者形象?本文力图从关怀女性视角出发,着力去解开乡村女性命运的蒙纱。</p>

<p>罗长姐的人物形象很容易让人赋予大地母亲的符合标签,因其故事发生在偏远的乡村山区,随处人们都从事着简单的农耕劳作。比如影片中有一处非常有寓意性的剪辑便是当罗长姐完成了对儿子的喂食哺育后,又开始从事给新芽播种的简单劳作,从中很明显感受出罗长姐的守望者和哺育者形象。但当我们从母亲身份去解读罗长姐时,其实更应该回归人物身份本质,从女性角度进行元观察。影片中有多处展现罗长姐面部容貌的近景和特写镜头,通过对这些局部细致的观看,那些皱褶,类似时间年轮的呈现,我们感受到了罗长姐的衰老。衰老之余,影片其实更多了呈现了罗长姐对于自己儿子这样一个“家庭灾难”的失语和无奈悲伤。片中多次出现了罗长姐偏画面一侧坐在板凳上目光呆滞忘向远方,而另一侧是无边黑暗的镜头,那半边的黑暗的意蕴在开始出现时观众不得而知,直到影片出现了母亲去看望被锁在“囚牢“里的儿子,处在黑暗,被禁锢住的儿子时,我们会忽然明白,儿子,那大片黑暗寓意着的,正是母亲的心病,也是她无法言说的悲哀。孙儿的离世让她感到痛苦,而她更加害怕祁才政的离去,她显得无法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实。“我没有一天愉快。”这是罗长姐对摄影机诉说的原话,她的哭泣也只能诉诸黑暗。她每天所做的简单重复劳作,包括洗碗做饭种地,一方面出于自身乡村女性的身份需要,另一方面毫无避免的是为了祁才政,那些衰老的皱纹也是为其牺牲年少年华的证明。从一开始,母亲为儿子船鞋穿衣时,摄影机的低视角与虚焦,都显示了母亲的低位和这样一种女性疼痛的普遍性,而后儿子毫无保留的彰显了自己的生殖器官,暗含一种欲望和威慑力的彰显,除去母亲本身关爱儿子的天性,其中更隐侧的是,身为女性不可避免的顺从和服帖。</p>

<p>如果说罗长姐这样一种女性疼痛是可以被母性所全然掩盖,是可以理解为母亲为子女所牺牲的必然的话,那么儿媳妇在影片的存在,则没有理由诉诸说她有一种义务的必然。她所要承接照顾祁才政的内在动力,据导演所询问得知,是因其丈夫在去世前曾嘱咐过令其好好对待叔叔,她身上的背负的是一种来自夫权的压力。而她去做这件事的外驱,导演理解为农村基本道德,现场金导曾举了民国时期女性被休却依然终于夫君的例子阐明了这样的概念,如果说基于男性导演角度理解这样的事情可以称其为“社会之必然”的话,那么从女权角度分析,毫无疑问这样的举动正代表了女性命运的被动和悲哀。在影片中自然捕捉到的罗长姐与孙媳妇促膝而谈到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母亲的罗长姐苦口婆心的诉说将照顾祁才政的责任托付给孙媳,而孙媳所做的只能是间接表明害怕但不得不接受的系列举动。在照顾祁才政的始端,孙媳妇对着镜子仔细梳理自己的头发和整理耳环,而背景后的祁才政正似乎是凶神恶煞的等待,女性处在一个被男性凝望的视角,如同一个猎物一般。这份被传递的责任可以被柔情阐释为母爱的传递,但笔者更愿意戳其为,女性苦情命运的轮回。片中最后一个镜头可以清晰看到,处在黑暗一端的罗长姐正慢慢走向一个自我的归宿,一个牺牲和奉献了的一生,而年轻一代的孙媳正处在光明中,而最后毫无疑问的,她也将走向黑暗边缘,不单喻指老去,更言说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间次作为了“牺牲品”的存在。</p>

<p>而所有这一切所发生的土壤,是建构在封闭保守的乡村山区环境中的。导演显然习惯运用乡村语境去讲述故事和诉说人情,他的乡村三部曲,其余两部《离开》与《消失在黎明前》都是在乡村的环境下,建构其中与城镇的勾连。金行征谈及城镇与乡村区别时,说到比起乡村的真实,城镇给人的感觉更加冗杂和摇摆,更加琢磨不透。但我们尝试以这样一个角度去看,乡村的真实的确从一方面表明了村中人们的善良淳朴,因为他们很难接触到复杂多元的外来文化,习惯过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下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如此,也就被迫默认了男尊女卑的这样一种观念。罗长姐的故事发生的不可复制性,很大原因在于其依托了乡村的环境背景,在城镇我们看不到这样的事件,一方面表明人情的流逝,另一方面的是,大家更加开始接受现代的观念,尤其女性有了自我的意识,开始认识到自己并非单单为男性的附属品。在本片中,导演所展现的乡村其实更像一个大囚牢,尽管片中无意识去牵连乡村与城镇的关系,但从具象的囚牢,祁才政的封闭区域,和祁才政本人无数次想要冲破囚牢的举动来看,其实也倾诉了男主人公想要摆脱乡村对自我精神冲动的束缚,对外来世界的极度渴望,而两代女性罗长姐和孙媳妇则并未意识到乡村对她们的封闭与禁锢,她们安于遵循传统女性所要维持的基本道德。哪怕在影片通过新闻联播的方式提及到了乡村外世界的发展变化时,摄影机也迅速将其虚焦而转移到了前景正在观看的罗长姐上。罗长姐似乎并未过多在意,而后她又开始了洗碗等简单的家务劳作。因而不难揣测出,正是由于片中所处的地域性,这一切的发生才被人看之为理所当然的伟大。这其实有点类似于中西方社会关于男权女权的不同认知和看法,比如在中国传统社会看来,戏曲《武家坡》的故事是那么感人肺腑,一个女子可以为一负心郎寒窑苦等18年,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而看,这几乎是难以理解和荒谬的。</p>

<p>除却上述所书写的女性与乡村的问题,回溯本源进行探究,片子其实总体彰显了一种对生命本身姿态的理解和大自然环境呈现,其中也不少蕴涵了许多希望和遐想。也许正由于影片拍摄于乡村,《罗长姐》运用了不少笔墨去着手表现主人公一家在田园里播种和收获的场景,同时,导演还安排了大量诸如竹林、山雾、雪景等空镜,塑造了一种平缓舒适的自然氛围。而片中各种动物的出现,尤其是猪的养育与成长的过程,除却呈现时间流逝的作用,也明显的喻指了罗长姐对儿子的庇护和爱。村里的狗、猫、鸡等动物都安然其乐过着好似无忧的生活,一种祥和的喜悦自然泄漏在影片中,给人一种向往与期待。关于生死的讨论则也被影片着重拎出进行描绘,罗长姐在儿子的陪伴下,哭诉了孙儿意外去世的遭遇,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坚强的罗长姐在摄影机前留下了眼泪,而一向凶悍的儿子,也忍不住悲伤而一同哭泣。在面对生死无常的问题时,所有人都一致表现出了情绪上无法挽救的无奈无力,只是片中所有人物都选择了被动接受,从而以坚强的生命姿态过好当下每一刻的生活。</p>

<p>相较起其他女性电影来说,纪录片《罗长姐》的确并未局限在单纯表现女性悲情色彩上,它在此基础上,着重渲染了女性的坚毅包容,即纵然无法逃脱家庭与环境的束缚,却也能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周遭。而在现实依据下,本片借以罗长姐的女性形象窥探了当今中国落后乡村全貌,并且以土地包容的胸怀凸显了生命姿态的朝气活力与自然的安宁祥和。我们借以本片应该意识到,乡村女性在命运救赎的道路上始终多舛,这不仅是个体,更是整个社会都需担起的职责,而作为电影人,我们更应履行好自身义务,为女性权力的争取负起应有的责任。</p>

<h3>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七</h3>

<p>还原真实。</p>

<p>罗长姐,女,土家族,1928年9月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九门村村民,全国双拥模范个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2013年9月26日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长期以来,罗长姐一直照顾着自己因不幸患上乙型脑膜炎而导致精神病的儿子。2013年8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罗长姐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2013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p>

<p>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1罗长姐纪录片观后感 罗长姐电影(精选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