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南昌高三一模考试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p>六、写作(60分)</p><p>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p><p>我们的生命总是在“完成”和“未完成”的状态中行进。回家卸下行囊,是一次旅行的完成;高中毕业,是一段学业的完成;书稿付梓,是一次写作任务的完成;走进婚姻,是一段恋爱的完成。但我们又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未完成”。</p><p>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未完成”呢?</p><p>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p><p>材料解读1</p><p>“完成”与“未完成”是人生的两种生存状态。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完成”只是短暂的、相对的,而“未完成”是永恒的追求。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永远做不完,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积极进取。同时正确认识“完成”和“未完成”也保持平和超脱的心态。</p><p>材料解读2</p><p>对于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探讨完成与未完成的辩证关系,体现哲理的思辨;可以从完成的角度谈完成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创造发明,改革创新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从未完成的角度谈其蕴含的完美,如有些创作,事业等因其未完成而成其美。这需要我们有奋发昂扬的斗志,乐观向上的心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促进人类向更高目标前进。</p><p>审题立意</p><p>原题:</p><p>……</p><p>“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是未完成呢?”</p><p>材料中“高中毕业的你”提示作文时考生写作时应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体验去阐述“完成”或是“未完成”。</p><p>原题:</p><p>……</p><p>“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是未完成呢?”</p><p>“生命中”,提示写作范围是十分广泛的。站在高中毕业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高中的学业完成”了,但是为人的学习还“未完成”;也可以理解为一天的作业“完成”了,但学习的目标还“未完成”;还可以理解为花季、雨季“完成”了,但是人生还“未完成”……</p><p>原题:</p><p>……</p><p>“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是未完成呢?”</p><p>材料中“或是”提示立意的角度可以是围绕“完成”来写,也可以围绕“未完成”来写,还可以辩证的讨论“完成”和“未完成”的关系。</p><p>一、切合(符合)题旨:</p><p>能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透过现象看本质,阐明材料各对象之间的关系,从整体或一个角度提出明确的观点。</p><p>例如:</p><p>完成是下一次未完成的开始</p><p>人生永无止境</p><p>完成,并非结束</p><p>但有进兮不有止</p><p>享受未完成到完成的过程</p><p>未完成是前进的动力</p><p>放下完成,轻松前行</p><p>珍惜人生的完成与未完成</p><p>挑战未完成,充实这一生</p><p>未完成方为人生常态</p><p>人生没有完成时</p><p>二、基本符合题旨:</p><p>阅卷中注意行文中由材料引出观点后撇开材料空谈概念的现象</p><p>例如:</p><p>完成,不拖延</p><p>不完美的完成</p><p>完成或未完成在于自己的抉择</p><p>残胜于全(完成理解为完美,未完成理解为残缺)</p><p>尽己之力,为之最好(完成或未完成取决于态度;完成是对自己的负责;没有全力以赴的完成是不完成)</p><p>三、不合题旨</p><p>远离材料,转移论题,观点与材料主旨无关。</p><p>成长</p><p>何必完成</p><p>勿苟求完美</p><p>得与失</p><p>过去与将来</p><p>做事须有始终</p><p>文体特征</p><p>文体特征必须明确:</p><p>记叙文具备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并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p><p>议论文具备议论文的基本要素: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