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3-1-10 17:38:29

最新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三篇)

<p>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p><h3 class="h3_title">教学设计的八个环节篇1</h3><p>教学重难点:</p><p>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p><p>教学时间:</p><p>二课时</p><p>教学过程:</p><p>第 一 课 时</p><p>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p><p>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p><p>(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p><p>(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p><p>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p><p>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p><p>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p><p>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p><p>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p><p>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p><p>(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p><p>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p><p>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p><p>(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p><p>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p><p>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p><p>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p><p>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p><p>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p><p>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p><p>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p><p>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p><p>时间 风俗习惯</p><p>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p><p>(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p><p>(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p><p>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p><p>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p><p>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p><p>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p><p>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p><p>第 二 课 时</p><p>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p><p>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p><p>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p><p>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p><p>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p><p>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p><p>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p><p>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p><p>(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p><p>(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p><p>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p><p>(1)自由练读。</p><p>(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p><p>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p><p>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p><p>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p><p>(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p><p>(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p><p>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p><p>(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p><p>(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p><p>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p><p>(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p><p>(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p><p>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p><p>(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p><p>(2)谈谈自己的体会。</p><p>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p><p>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p><p>(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p><p>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p><p>五、回顾全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能力训练题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p><p>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p><p>六、学习“阅读链接”</p><p>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p><h3 class="h3_title">教学设计的八个环节篇2</h3><p>教学目标:</p><p>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p><p>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p><p>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p><p>教学重难点:</p><p>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p><p>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p><p>教学过程:</p><p>一、复习,导入新课</p><p>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腊八”这部分,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p><p>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p><p>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p><p>(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p><p>(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p><p>(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p><p>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p><p>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p><p>(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p><p>(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p><p>(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p><p>(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p><p>3、指导品读“元宵”。</p><p>全班齐读,边读边画:</p><p>(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p><p>(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p><p>[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p><p>三、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p><p>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p><p>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p><p>(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p><p>四、延伸谈话,了解风俗。</p><p>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p><p>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p><p>(学生自由畅谈)</p><p>[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考。]</p><p>五、作业</p><p>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p><h3 class="h3_title">教学设计的八个环节篇3</h3><p>教学目标:</p><p>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2、认识生字13个。</p><p>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p><p>教学重难点:</p><p>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p><p>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p><p>课型:散文。</p><p>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p><p>教学过程:</p><p>一、导入新课:</p><p>1、完成“初显身手”。</p><p>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p><p>2、板书课题。</p><p>二、学习新课。</p><p>1、初读课文。</p><p>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p><p>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p><p>矩蒜醋假夕鞭戚逛驴恰盏预吉</p><p>(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p><p>⑶、出示生词,同桌读。</p><p>规矩大蒜香醋放假除夕鞭炮亲戚逛街恰好几百盏灯预示吉祥</p><p>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p><p>⑴、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p><p>⑵、指名接读。</p><p>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p><p>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p><p>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p><p>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p><p>⑹、齐读1—3自然段。</p><p>⑺、齐读7自然段。</p><p>⑻、朗读全文。</p><p>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p><p>三、布置作业:</p><p>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四、板书设计:</p><p>12、过年</p><p>开始(腊月初)</p><p>除夕</p><p>老北京的春节初一高潮</p><p>元宵</p><p>结束(正月初十九)</p><p>五、教学后记</p>                                        <!--内容关联投票--></div></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新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