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点(3篇)
<p>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p><div ><span ><span ><p>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点</p></span></span></div><h3 class="h3_title">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点篇1</h3><p>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p><p>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p><p>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p><p>男装的变化:?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表现在: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着装人数增加.?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因为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p><p>女装的变化:?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p><p>(2)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p><p>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p><p>婚俗的变化: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p><p>丧礼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 民间多为旧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p><p>其他风俗的改变: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p><p>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呈现出什么特征: 中国近现代 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p><p>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p><p>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p><p>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p><p>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p><p>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p><p>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p><p>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p><p>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p><p>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也使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难以维持温饱.</p><p>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p><p>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p><p>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解放前车少人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p><p>先进的交通工具 火车、轮船与中国利权的关系:它们在中国出现之时,是列强掠夺中国利权的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p><p>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具体环境的影响)</p><h3 class="h3_title">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点篇2</h3><p>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p><p>(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p><p>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p><p>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远航到达美洲,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p><p>(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p><p>①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同时市场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成立了一批享有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新航路的开通,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p><p>②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又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③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作物带回欧洲,传遍世界,引起英国下层人民食谱的很大变化.欧洲的植物、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p><p>④新航路的开辟还极大地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可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枕,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各文明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断发展,不断前进.</p><p>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p><p>(1)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p><p>①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p><p>②1652年至1674年,英国与荷兰之间进行了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p><p>③17世纪下半叶,英、法之间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矛盾逐渐趋尖锐.1756—1763年之间英国发动对法国的七年战争,夺取法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向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卖权.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p><p>(2)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p><p>①殖民扩张的方式: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p><p>②殖民扩张的影响:a、对殖民国家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b、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p><p>3、“蒸汽”的力量</p><p>(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p><p>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p><p>②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p><p>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p><p>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p><p>(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p><p>①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p><p>②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p><p>③173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p><p>④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p><p>⑤1807年,富尔敦发明汽船</p><p>⑥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p><p>(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p><p>①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革新,打破国界、洲界,超越大洋,向欧美及亚洲扩展.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p><p>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p><p>③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p><p>④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p><p>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p><p>4、走向整体的世界</p><p>(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p><p>①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p><p>②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p><p>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p><p>(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p><p>①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p><p>②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p><p>(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p><p>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被贝尔发明的电话,实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1882年9月,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p><p>②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机.</p><p>③1893年,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p><p>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p><p>(4)垄断组织出现</p><p>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p><p>②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p><p>(5)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p><p>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p><p>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p><p>③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p><p>④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p><p>⑤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各个国家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和冲突加剧.</p><h3 class="h3_title">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点篇3</h3><p>一、孔子与老子</p><p>(一)孔子</p><p>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p><p>2、学说:</p><p>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p><p>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p><p>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p><p>3、历史地位:</p><p>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p><p>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p><p>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p><p>(二)老子:</p><p>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p><p>2、学说:</p><p>①哲学思想:</p><p>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p><p>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p><p>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p><p>3、历史地位:</p><p>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p><p>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p><p>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p><p>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p><p>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p><p>(二)儒家:孟子和荀子</p><p>1、孟子</p><p>①孟子的思想</p><p>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p><p>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p><p>2、荀子</p><p>①荀子的思想:</p><p>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p><p>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p><p>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p><p>(三)墨家</p><p>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p><p>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p><p>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p><p>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p><p>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p><p>(四)道家</p><p>1、庄子与道家</p><p>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p><p>(五)法家</p><p>1、韩非与《韩非子》</p><p>2、韩非的思想:</p><p>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p><p>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p><p>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p><p>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p><p>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p><p>(六)兵家</p><p>1、《孙子兵法》</p><p>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p><p>(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p><p>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p><p>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p><p>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p> <!--内容关联投票--></div></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