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3-1-9 16:13:58

2022年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7篇)

<p>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p><h3 class="h3_title">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篇1</h3><p>课改年级成立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课题实验小组,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验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对小数的意义、特征有所了解,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p><p><p><span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教学设计</span></p></p><p>(一)导入</p><p>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商店里逛一逛。</p><p>(二)新课</p><p>1.活动一:判断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p><p>(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材第4页)</p><p>师:三个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价钱怎么样?(复习小数的意义与读法)哪个文具店的铅笔盒便宜呢?</p><p>(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小组交流</p><p>师:把你想出的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办法。</p><p>(3)请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p><p>①有的学生可能说: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5??1元。</p><p>②有的可能说: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所以,4.9元5.1元。</p><p>③有的可能说:整数4比5小,所以4??9元5.1元。</p><p>在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的说法是对的,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p><p>2.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p><p>(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p><p>(2)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提的数学问题,并请对方说出解决的方法。</p><p>(3)请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p><p>①有的学生可能说: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p><p>②也有的学生说: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和尺子比,哪个便宜?</p><p>③当学生说出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时,教师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p><p>板书:</p><p>2.63元 2.36元 2.65元</p><p>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p><p>2.36元2.63元2.65元</p><p>3.活动三:试一试</p><p>(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4页的第1题。</p><p>(2)把问题引申,先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小数,再进行小数大小比较。</p><p>(3)试一试的第2题,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犯错的题,说一说原因;或者让学生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p><p>4.师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p><p><p><span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教学反思</span></p></p><p>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买东西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对商品价格的高低贵*也有所了解。本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去商店逛一逛,创设学生熟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又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中,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成功的关键。所以,上课时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而没有包办代替,把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比如比较5.1元和4.9元的大小时,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比较、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p><p><p>案例点评</p></p><p>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符合课改新理念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进行学习,进而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但教师拘泥于教材的编排,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略显不足。</p><p><p>教学目标</p></p><p>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感受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p><p>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p><p>3.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p><p><p>教材分析</p></p><p>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再经历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体验小数大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教材中先安排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学生交流各自比较的方法和过程,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思路。教师要注重各种比较方法或策略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方法。</p><h3 class="h3_title">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篇2</h3><p><p>教学目标:</p></p><p>1、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p><p>2、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教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朋友初步的空间观念。</p><p>教学重点:</p><p>确定位置的方法。</p><p>教学难点:</p><p>描述物体的位置。</p><p>教学准备:</p><p>电脑课件,学生操作材料。</p><p>教学过程:</p><p><p>一、导入</p></p><p>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你们看,都有谁呢?你喜欢哪一个小动物,能说说它的位置吗?(出示电脑图片)</p><p><p>二、学习新知。</p></p><p>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可是它的位置却没有表达清楚。第几排是怎样确定的,第几个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小猴是怎样说的?</p><p>播放电脑媒体课件:小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乌龟(我在第二排第三个)</p><p>听了它们的话,你能找一找哪儿是第一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三排?第四排呢?那么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开始数呢?指着图看看。</p><p>从上面的这幅图上,我们知道了排数一般从前往后的,个数一般从左往右数,要讲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同时出示媒体课件)</p><p><p>三、试一试</p></p><p>1、小动物的位置讲清楚了,那你自己的位置呢?同学们,从右往左数,可以这样确定,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第几个一般从前往后数。</p><p>谁来试试说说自己的位置?</p><p>()在第3组第2座?()做在第4组第4座?</p><p>2、师里来了新同学,请同学们来帮他们找找位置?</p><p>根据给出的信息确定自己的位置,在相应的位置上打“√”。</p><p>a同学:第3组第2座</p><p>b同学:第2组第5座</p><p>c同学:第4组第3个</p><p>电脑课件展示,集体校对。</p><p><p>四、闯关练习</p></p><p>1、电脑出示题目一:根据题目给出的消息,要求正确说出小动物所在的位置。出示电脑课件,学生观察图片。</p><p>2、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在小组交流。出示小朋友的电影票(第几排几号),学生回答正确后,进行表扬鼓励。</p><p>3、找图书。(帮图书管理员来找图书)说出什么书在第几层第几个,正确说出它们的位置。</p><p>4、找金币。(出示翻板,回答正确后,给出寻宝提示。)</p><p>在给出的藏宝信息后,自己贴金币制作寻宝图,然后在寻宝区展开寻宝活动。</p><h3 class="h3_title">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篇3</h3><p><p>【教学目标】</p></p><p>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p><p>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p><p>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p><p><p>【课堂实录】</p></p><p>同学们看过电影吗?喜欢看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p><p>(一)创设情境</p><p>师: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p><p>生:我知道要组织500人去看电影;还知道电影院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p><p>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p><p>生1:500人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够吗?</p><p>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p><p>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棒!请大家解决第一个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p><p>(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p><p>(二)引导探究</p><p>1.估一估</p><p>师:电影院的座位够吗?你们是怎样估算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p><p>(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p><p>(2)学生组内讨论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各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p><p>生1:20×25=500。假如是20排,每排25个座位,能坐500人;那么有21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的人数大于500,所以够。</p><p>生2:20×26=520。假如20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520人,520大于500,所以够。</p><p>生3:21×25=525。因为20排,每排25个座位,就能坐500人,再加上一排25人是525人,525大于500,所以够。</p><p>师:通过交流,我们又学到了许多估算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p><p>2.算一算</p><p>师: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请同学们独立列式,解决问题。</p><p>(1)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p><p>(2)组内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p><p>(3)小组长汇报,教师讲评。</p><p>师小结:请大家观察以上几种算法,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特别是用竖式计算时,同学们要注意进位的算法。</p><p>3.趣味练习</p><p>师: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几道题,想看一看大家的计算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又有新的提高。</p><p>(1)试一试</p><p>24×285×3635×43</p><p>(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教师重点指出:5×36除了用口算方法以外,还可以交换乘数的位置后用竖式计算。)</p><p>(2)抢算(教师读算式,学生抢答。)</p><p>6×3016×7030×127×90</p><p>60×725×6035×2050×12</p><p>(3)师: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最近北京市用水管理部门明确指出规范市民的用水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节约用水。那么,大家想一想,要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p><p>生1:洗完手立即把水龙头关掉。</p><p>生2:看到有浪费水的现象及时劝阻,并讲明原因。</p><p>(4)算一算</p><p>38×1232×1661×3438×25</p><p>56×2437×1842×2818×23</p><p>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p><p>a.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长组织在组内核对,并作好记录。</p><p>b.小组长汇报组员的完成情况。</p><p>c.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针对共性问题,组织集体讲评。</p><h3 class="h3_title">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篇4</h3><p>教材分析:</p><p>“旅游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系列活动。在“租车”的活动中,通过解决40人如何安排车辆的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用餐”活动中,通过搭配快餐,让学生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计算用餐的费用,复习、应用小数的加减法。在旅游计划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旅游的路线、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与处理数据的能力。</p><p>学情分析:</p><p>由于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验。加之我班学生经济条件有限,外出旅游的机会少,要体会旅游中的情境稍有困难。但学校处在旅游之地,离旅游景地较近,对旅游有所了解,因此,我在创设情境时,选择了带领同学们去模拟旅游。将租车、买门票、参观、用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p><p>教学目标:</p><p>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p><p>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p><p>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p><p>教学重点:</p><p>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p>教学难点:</p><p>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p><p>教学设计:</p><p>一、激趣导入。</p><p>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谁来告诉老师。(指名学生回答)</p><p>2、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临潼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华清池、骊山、鸿门宴遗址、西安事变蜡像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你们最想去哪旅游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去探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p><p>?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利用临潼丰富的旅游资源, ,创设去临潼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情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创设这样的旅游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p><p>二、合作探究。</p><p>活动一:租车</p><p>1、师:那么,我们要想去旅游,该怎么去呢?(乘车)让我们一起去租车吧!请大家看,从屏幕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呢?(课件出示情境信息)</p><p>(1)共有40人去参观。</p><p>(2)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以租:大车限乘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120元。</p><p>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租车呢?</p><p>(1)同桌讨论租车方法,指名口答。</p><p>①可以租大车。大车坐的人多。②可以租小车,小车花的钱少。</p><p>③我觉得两种车都可以租……</p><p>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租车时不仅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还要考虑让车的座位尽量坐满,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p><h3 class="h3_title">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篇5</h3><p>设计说明</p><p>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优点。基于以上的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p><p>1.利用知识的迁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p><p>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统计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利用知识的迁移,着眼于“引”,启发学生去“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新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p><p>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p><p>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过程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优点,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都得到提升。</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 ppt课件</p><p>教学过程</p><p>⊙情境导入,激发兴趣</p><p>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它和本节课的学习有关哟!</p><p>出示谜语:小小两只船,没桨又没帆。白天带它到处走,黑夜停在床跟前。</p><p>学生自主猜谜。</p><p>(如果没有学生猜出,师公布答案:鞋)</p><p>师:淘气和同学们想开一家小小鞋店,应该怎样进货呢?我们一起来帮一帮他们吧!</p><p>(板书课题)</p><p>⊙探究新知</p><p>1.确定调查的内容。</p><p>选两名同学到前面模拟开鞋店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忙进货。</p><p>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进货”需要调查哪些内容?</p><p>(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倾听)</p><p>个体汇报:</p><p>预设</p><p>生1:应进一些款式新颖的鞋。</p><p>生2:应主要考虑鞋号的问题,应调查一下同学们都穿多大号码的鞋。</p><p>生3:我也认为应根据同学们的鞋号去进货。</p><p>2.以本班学生为例,对学生们的鞋号进行调查。</p><p>(1)小组讨论调查方法。</p><p>(2)指名汇报。</p><p>(3)选两名鞋店成员,一名调查女生鞋号,另一名调查男生鞋号。</p><p>(4)用表格记录调查结果。</p><p>(5)学生汇报并展示调查结果。</p><p>师:看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p><p>预设</p><p>生1:男生鞋最大号码是38号,最小号码是33号;女生鞋最大号码是37号,最小号码是32号。</p><p>生2:穿34号鞋和35号鞋的人比较多。</p><p>生3:男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7人;女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8人。</p><p>小结:通过统计表我们发现穿34号鞋、35号鞋的同学居多。</p><h3 class="h3_title">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篇6</h3><p>教学目标:</p><p>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p><p>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p><p>教学重点:</p><p>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p><p>教学难点:</p><p>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p><p>教学对策:</p><p>以口答为主,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帮助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时间。</p><p>教学准备:</p><p>节目预报表。</p><p>教学过程设计:</p><p>一、复习24时记时法:</p><p>出示节目预报:</p><p>节目预报</p><p>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p><p>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p><p>…… ……</p><p>下午2时六一剧场</p><p>下午4时美术星空</p><p>下午4时40分七巧板</p><p>…… ……</p><p>晚上6时30分大风车</p><p>晚上7时新闻联播</p><p>…… ……</p><p>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p><p>同桌两人练习。</p><p>出示节目预报表。</p><p>二、新授:</p><p>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p><p>出示:6:30起床</p><p>7:00——7:30吃早饭</p><p>7:30——8:00做家务</p><p>8:00——9:00做作业</p><p>9:00——11:00到新华书店购书</p><p>11:00——11:20吃中饭</p><p>11:20——11:40饭后休息</p><p>11:40——12:40午睡</p><p>12:40——13:00在家休息片刻</p><p>13:00——14:30游泳馆游泳</p><p>14:30——15:20看电视</p><p>┈┈</p><p>2、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始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情况分分类吗?</p><p>(引导学生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p><p>1)整时——整时</p><p>2)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p><p>3)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p><p>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讨论。</p><p>4、小结交流计算方法。</p><p>整时的比较容易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16-14=2</p><p>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一样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p><p>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不一样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计算可借助钟面图或借助线段图。</p><p>有两种思路:例14:30——15:20看电视</p><p>(1)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算从15时到15时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钟。</p><p>(2)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1小时,15时30分与15时20分比,超过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p><p>三、练习:</p><p>1、节目预报表</p><p>(1)回到复习的节目预报表(24时记时法)</p><p>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看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p><p>交流汇总。</p><p>2、书上53页想想做做第1题</p><p>读题,理解题意。</p><p>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p><p>有两种思路:</p><p>(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p><p>(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p><p>四、小结:(略)</p><p>板书设计: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p><p>16-14 = 2口答:播放了2小时。</p><p>想: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过20分是15时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p><h3 class="h3_title">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篇7</h3><p>设计说明</p><p>“面积单位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形式进行教学。</p><p>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p><p>上课伊始,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2.复习与思考。</p><p>复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同时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p><p>3.自主探究新知。</p><p>学生首先猜想、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 ppt课件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片</p><p>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p><p>教学过程</p><p>⊙创设情境,问题导入</p><p>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p><p>1.抢答比赛1。</p><p>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p><p>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p><p>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p><p>2.抢答比赛2。</p><p>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平方厘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米呢?</p><p>(学生讨论后汇报)</p><p>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p><p>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正确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p><p>⊙探究新知,实验验证</p><p>1.教学教材56页上面例题。(课件出示)</p><p>(1)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片。(拿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p><p>(2)先用直尺量一量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0厘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00平方厘米)</p><p>(3)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p><p>(4)猜想、讨论: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p><p>(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p><p>预设</p><p>生1: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因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p><p>生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p>                                        <!--内容关联投票--></div></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2年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书(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