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3-1-4 21:21:46

小学课本中的虚构故事,用了15年才删除,轻松骗许多人

<p data-role="original-title" style="display:none">原标题:小学课本中的虚构故事,用了15年才删除,轻松骗许多人</p>
            <p>假酒、假药、假文凭,我们听过不少,但好像很少听说假课文,而事实上,为了增强说服力,教科书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虚假名人事件,这些虚构的情节却被当成了真事编进了小学课本里。</p>
<p>人教版2002年收录的《爱迪生救妈妈》就是这样一篇假课文,在文章中,爱迪生的妈妈患了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但由于当时家里的光线太暗,没办法做手术,爱迪生便利用了镜子将光汇聚到一起的原理,照亮了整个房间,使手术顺利完成。</p>
<p>我们先来看下原文:</p>
<p class="ql-align-center"><img max-width="600" src="https://p5.itc.cn/q_70/images01/20230103/db915e7e9382475894f761d699378142.jpeg"></p> 爱迪生救妈妈原文
<p>相信许多人对这个故事仍然记忆犹新,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爱迪生的智慧,也教育我们要学习爱迪生从小动脑筋,但其实这是一个虚假故事。</p>
<p>这个故事有两个不符合逻辑的地方,</p>
<p>第一:爱迪生出生于1847年,他7岁那年是1854年,而根据路直美在《阑尾外科百年来的变迁》的论文中提到,现代医学公认的世界第一例阑尾炎手术为1886年,那是时的爱迪生已经39了,他又怎么利用镜子去帮医生救妈妈呢?</p>
<p class="ql-align-center"><img max-width="600" data-src="9T8IQfyP7e1sMsEyWbYPvkAPKUPh/FFtlBcnveQQ5j0MBxwTc9WBLtjJopwkjmiQTcyn+kE8QBcSBWBVuZgUewGpkbvnNKM0HZ7XFDxczhs="></p> 第二点:利用镜子汇聚光线,确实可以使房间的亮度增加,但微弱的油灯散发出来的光,通过镜面反射根本达不到手术灯光的标准,无论有多少面镜子,都不可能让病床一下子亮起来。
<p>而这样一篇虚假编造的故事却被小学教材引用,2017年3月,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文章直接罗列了现在许多小学课本中出现的错误文章。</p>
<p>这是让我们的孩子交了多少智商税啊,而且这篇文章是2002年就出现在教材上了,那意味着,至少15届的孩子交了智商税。</p>
<p>三月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个“假课文”事件,当时人教社的工作人员回应:课文绝对不是杜撰,有相应的文章来源。</p>
<p class="ql-align-center"><img max-width="600" data-src="ipZZQ8s8QDiEfIqFxHZ2MEAPKUPh/FFtlBcnveQQ5j1nPLkinJZ0lCOMoaiA/0Q143Szr5L1rXbHXUTiUOykmxVU/Z84eU7HvATyEeQ0gW8="></p> 与时同时却有专家和一些学者认为:语文不是历史,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课文的改动是为教学的需要。教材只是教育的工具 ,教师不能被工具左右。
<p>从这个观点来看,好像课文的真假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完成教学任务才是重点。</p>
<p>至于爱迪生是否救了妈妈,在此我们就不做讨论。虽然说爱迪生救妈妈这个课文,是以教育为主,语文并不等同于历史,不能过分吹毛求疵,但我个人觉得,故事虽然属于文学作品可以有虚构和想象,但作为进入教材的文章,其内容的真实性不容许被忽视,尽量避免误导孩子。</p>
<p>如果我们的孩子是通过一些本来没有发生,牵强附会的故事,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在这样的故事中,即使受到教育,相信达到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p>
<p class="ql-align-center"><img max-width="600" data-src="V3V/5Po5OQhD1wp+LVvkp0APKUPh/FFtlBcnveQQ5j2fMKjOR7kSZug+JYubOmzGODF10z5V+xvLSYQtggqlKDekS4ftwZ7z0my9k5h2Fwo="></p>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p>如果所教所学的东西,本身就存在瑕疵,又当如何,而且像《爱迪生救妈妈》这样的假课文不定止一篇,还有《地震中的父与子》。</p>
<p>人教社表示:从2012年起,教育部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爱迪生救妈妈》将从2017年的新版教材中删除。</p>
<p>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一位教研员态度倒也十分坦然:“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但是发现了不对的地方,咱们就改。</p>
<p>下图的这位朋友,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讲,并不是不能允许教材有错,而是无法容忍,明知是错,却不愿意改正,将错就错,这样的教材又有何存在意思呢,完成的是老师教学任务,坑的却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p>
<p class="ql-align-center"><img max-width="600" data-src="4sWCR8BxipzMtuwIic3zeUAPKUPh/FFtlBcnveQQ5j1aXFaIDxITnzZ3MK8F0POXVit4sE2wbdZg8M2hIdyMEssJNXzJnaj4Lpv3KBjxur8="></p> 对于,这种收割智商税的事,你怎么看呢,你家孩子是否也学了这篇假文章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p>【END】
      <p data-role="editor-name">责任编辑:<span></span></p>
<h3>
<p>
<br />
</p>
<p>
</p>
</h3>
<p>
<br />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课本中的虚构故事,用了15年才删除,轻松骗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