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北京感染率或超80%,一些地方可以不戴口罩了!“心肌炎恐惧症”?专家:或致新
<p>每经编辑:段炼,易启江</p><p>据教育部网站12月30日消息,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p><p>方案其中提到,调整优化校园检测策略,<strong>高等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strong>,对校内重点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核酸或抗原检测。</p><p>除跨地区返校入学外,<strong>高等学校师生出入校门和校园公共区域不要求提供核酸证明</strong>,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的健康查验办法,由属地或学校征得属地同意后作出规定。</p><p>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条件,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师生筛检、轮检、抽检等适宜的核酸检测,<strong>师生出入校门无须提供核酸证明</strong>,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须提供核酸证明。</p><p>12月29-30日,“2022 凤凰网财经峰会”召开,在“走出新冠疫情,迎接胜利曙光”对话环节,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就<strong>“春节能不能放心回家、能不能出国旅游”、“今后还要不要做核酸”、“什么时候可以摘口罩”、“新冠会不会有后遗症”、“如何判断是否有肺感染”</strong>等广大网友关心的问题做出了一一解答。</p><im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RUeo0Z2IbAsK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3433552&x-signature=C3iflHlRF4tBURnaX2Mc15xOOsg%3D" <p>图片来源:视频截图</p><p><strong>曾光:北京感染率或超80%</strong></p><p><strong>一些地方可以不戴口罩了</strong></p><p><strong>主持人:</strong>像您说的现在核酸检查也越来越少了,可能目前和人们生活相关的就是去医院还需要核酸,您觉得<strong>核酸检测未来有可能就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吗?</strong></p><p><strong>曾光:</strong>我们应该把力量都下在疫苗上这就对了。</p><p><strong>主持人:</strong>就是尽量能保证百分之百的人都接种疫苗,其实就不需要再做核酸了?</p><p><strong>曾光:</strong>百分之百接种疫苗是不可能的,任何地方接种率都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可以把百分之百作为一个目标。因为我们疫苗接种是建立在知情、同意、自愿接种的基础上。疫情的变化我们还要看今后,疫情大幅度上升这是坏事,但也不绝对都是坏事。人群大范围感染相当于进行一次大范围的疫苗强化接种,<strong>比如民众感染率80%,相当于这80%的人群又接种了一次天然的疫苗</strong>。当然,我们这次建立的新免疫屏障,以后会不会还受到挑战,我不能排除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现在美国出现几波疫情了,我觉得一波一波的下来,<strong>那很有可能还需要核酸检测的</strong>。</p><p><strong>主持人:</strong>其实我们现在还是处于第一波(疫情)?</p><p><strong>曾光:</strong>对,但第一波(疫情)来的风暴比较大,<strong>就预示者第二波就很低了,因为干柴快烧尽了</strong>。</p><p><strong>主持人:</strong>您觉得我们在春节左右有可能会形成群体免疫吗?</p><p><strong>曾光:</strong>看各个城市吧。群体免疫是一个概念,应该是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使病毒流行不再容易了、传播不太容易了,达到这么一个局面。现在还有很多保持阴性的人,比如有些社区老年医院,防护的比较好,外来人都不让进去,那些老人疫苗接种率比较低。后来第二波也许这些地方现在没流行,以后也不流行了。总而言之,我们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就是不断的对疫情分析,不断的告诉老百姓风险所在,进行预防。</p><p><strong>主持人:</strong>大家现在比较担心说春节能不能放心的回家过年?</p><p><strong>曾光:</strong>我觉得完全放心不可能,还是提心吊胆点好,为什么呢?可以加强防范。你完全都放心了,新冠免疫屏障短期内比较牢固了,<strong>还有别的传染病呢,还有流感呢,还有肺炎球菌呢</strong>,在美国还有呼吸道合胞细菌,这些都在流行,我们现在就是防新冠了,没有精力研究这些疾病到底在新冠流行中搀杂了多少。下一步有精力了,应该对再发生病例多做点研究。</p><p><strong>主持人:</strong>我们最近看到其实出入境的政策优化了,再加上春节,很多人都在进行旅游的计划,<strong>您觉得现在比如说出国游,是一个好的选择吗?</strong>会不会容易二次感染?</p><p><strong>曾光:</strong>我觉得根据自己的情况吧,<strong>毕竟是一家子人老少不分的都出去,这种旅游应该避免</strong>。感染过没感染过应该有所区别。另外,你所想去的地方,有没风险,它的疫情流行情况怎么样,也应该有所区别的。所以我觉得不能笼统而论。</p><p><strong>主持人:</strong>为什么这次的疫情风暴好像来的特别急特别猛?您觉得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好像大家没有一个心理准备。</p><p><strong>曾光:</strong>我觉得这个疫情的风暴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p><p>这里我就提到两个因素,一个是疫情,你刚才提到北京,因为在北京是BF7毒株为主的,这是迄今以来是传播率最强的毒株。</p><p>还有一个因素是气候因素,因为正好12月份以后,冬季最寒冷的季节到来了,人们可以说是呼吸道比较干燥,另外是在室内聚集性比较多,这样的话最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传播。</p><p>另外<strong>可能还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在里面,比如流感</strong>,我们从6月份以后就发现南方流感疫情异常高发,流感也出现了变异株,到冬天以后北方的流感爆发率就上升了。诸多因素凑在一起,我们就迎来了新冠奥密克戎的风暴,而且这个风暴确实来势非常快,<strong>它的进展速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strong>。</p><p>过去根据流脑传播的经验,第一波一般感染人数不超过30%,然后再来第二波,第三波,以后两波都不会比第一波更强。<strong>但是我们没预到这次第一波就来势汹汹,甚至很快超过50%,60%、70%,甚至80%的感染率</strong>。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精确统计的数字,但是我觉得这个数字是可以估算出来的。<strong>可能感染人数在北京市超过80%了,甚至还有可能更高</strong>。这是我的一个判断。</p><im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Qt6nQHJLFu3vQ~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3433552&x-signature=hSeKdN8OY271RLHGsmCPCafYajU%3D" <p>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p>国家卫健委26日晚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有不少医生表示,接诊的病例中很多都出现了肺部感染的情况,提醒广大网友奥密克戎并不只会攻击呼吸道,也会攻击肺部,引发了网友对于“大白肺”的关注。那么,<strong>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有多大概率会出现“大白肺”?</strong></p><p>对此,曾光表示,“大白肺”只是在CT或X光下,炎症分泌物增加,使射线通透受阻,呈现白色,实际指的就是肺炎病例。但是,此次疫情中肺炎占的比例不大,所以<strong>“大白肺”比例也不大,而且“居家治疗的极少发生。”</strong></p><p><strong>普通民众感染后如何判断是否存在肺部感染?</strong></p><p>曾光表示,可以通过血氧指甲仪,指标大于95都是正常的,93是一个界限,如果低于93,甚至低于90,就是重症的体现了。如果没有血氧指甲仪,可以通过呼吸次数判断,危重病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可以超过30次,自身每分钟呼吸次数超过20次就要关注了。出现呼吸急促症状时要及时就医,不要等到太严重才采取行动。</p><p><strong>什么时候可以不戴口罩?</strong></p><p>曾光表示,<strong>现在就可以分场合摘口罩了</strong>。而且本来戴口罩也是分场合的,比如在空野中就可以不戴口罩。“<strong>在疫情感染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地方,感染过两周以后,至少就不会像现在都要戴N95口罩了</strong>。但是到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去,在飞机、火车上,还是要戴口罩、勤洗手。”曾光进一步说道。</p><p><strong>专家:“心肌炎恐惧症”或致新冠加重</strong></p><p>近期,新冠病毒导致心肌炎的病例个案,引发全民关注。由于年轻人是心肌炎的易感人群,他们也更担心新冠感染和康复后并发心肌炎的风险。</p><p>据澎湃新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沈成兴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外研究显示,<strong>新冠患者中心肌炎的发病率在2‰~4‰</strong>。绝大部分心肌炎都可以自愈,重症率极低,且早期治疗效果也很好,<strong>反而应警惕“心肌炎恐惧症”,导致新冠症状加重</strong>。</p><p>沈成兴说,近期其所在心内科每日门诊量在三四百人,<strong>其中一半左右患者都是新冠感染后寻求检查排除心肌炎的</strong>,“<strong>可以说99%都可以排除</strong>,这个比例我觉得还是蛮令人欣慰的。”12月以来,在他接诊的新冠患者中,有四例确诊心肌炎,大部分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一例重症病人也已康复出院。</p><p><strong>专</strong><strong>家:新冠最终会像普通冠状病毒</strong></p><p><strong>不再产生严重症状</strong></p><p>近日,有流行病学专家发表言论认为,新冠病毒的突变基本上已饱和了。新冠病毒当真已经“变无可变”了吗?</p><p>在此前的学术会议上,多位专家也曾讨论过新冠病毒变异将往何处去的问题。</p><p>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强调机体免疫力对病毒突变的压力。他表示,病毒一直都有突变的“冲动”,<strong>但人类的主动免疫或感染及重复感染产生的免疫力会制约新冠病毒变异的方向</strong>。</p><p>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从整个自然界的广阔范围内看待病毒的变异,他表示,新冠病毒的宿主范围非常广,从老虎、狮子到老鼠、兔子,而且仍在进一步扩大,<strong>不能忽视新冠病毒可能带来更大的挑战</strong>。</p><p>无论是人类免疫对病毒变异方向的制约还是在物种间“反复横跳”的可能性,两位专家的观点均表明,<strong>对新冠病毒进行变异预测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strong>。</p><p>那么,新冠病毒突变会发生“饱和”吗?科技日报记者连线采访了病毒学专家。</p><p>“<strong>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为平均每年变异24个位点</strong>。”病毒学专家、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告诉记者,这意味着3年过去了,现有新冠病毒的序列与原始株序列比较,突变碱基数量的平均值将在70—80个左右。</p><p>为什么新冠病毒会以相对稳定的速度发生变异呢?</p><p>“新冠病毒有纠错机制,在病毒复制的时候难免会发生错配(不遵循A-U、C-G的原则),比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缺乏纠错机制,错配后变异就发生了。”童贻刚说,而新冠病毒不同,在错配后会有自带的纠错机制将部分错配碱基改正过来。</p><p>由于有纠错机制,新冠病毒就好比一个现代化工厂,有在线质控系统,复制时的出错概率是相对较小的。</p><p>“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全长有3万多个碱基,即便只关注S蛋白RBD区也有几百个碱基,从数学概念上讲,<strong>新冠病毒变异还远没达到饱和</strong>。”童贻刚说。</p><p>此外,作为RNA病毒,新冠病毒存在不同的变异方式,包括渐进式变异(碱基突变)、跳跃性变异(基因重组,例如XBB就是BA.2.10.1和BA.2.75亚系的重组体)。这些也使病毒变异难以达到“饱和”。</p><p>对于新冠病毒突变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S蛋白的RBD区域的数百个碱基。其他区域2万多个碱基的变化对病毒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前并没有深入研究。</p><p>当前,疫苗的接种助力全人群建立起免疫屏障,使得新冠病毒因为要应对人类宿主的免疫压力,不断变化S蛋白的RBD区,实现免疫逃逸。</p><p>在未来与病毒的较量中,人类仍需要通过科研创新创造更严苛的环境磨掉新冠病毒的“利爪”。童贻刚说,例如为了预防新冠病毒未来在耐药性、环境抵抗力等方面发生其他位点的变异,药物研发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应鼓励多种作用机理的新冠药物的开发,以避免药物靶点单一带来的病毒耐药性的产生。</p><p>“人类对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还不能说足够透彻。”童贻刚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人的百米跑时间极限是10秒内,猎豹的是3秒多,仍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将新冠病毒的致病潜力限制住。</p><p>张文宏曾坦言,“虽说病毒的变异是没有方向的,但病毒的进化是有规律和方向的。当前病毒的低毒性使得病毒的传播让我们无法追踪和第一时间预警,这有利于它的进化。”</p><p>当前传播更快、临床症状更隐秘的奥密克戎在新冠病毒中具有生存的优势。基于此,张文宏认为,从奥密克戎毒株家族跳跃出来再诞生一个传播更快的毒株现在已经很困难了。</p><p>“随着国际上不断使用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病毒需隐匿传播,因此,毒力越弱的毒株,其传播的速度就会更快。”张文宏说。</p><p>三年来,新冠病毒的演化轨迹无不带有与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痕迹。人群中高比例的疫苗接种以及再感染带来的机体免疫力,将始终引导新冠病毒的进化方向,多名专家认为,<strong>它最终会变得像人类普通冠状病毒HCoV-OC43一样,不再产生严重症状</strong>。</p><p><strong>教</strong><strong>育部:高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strong></p><p>据教育部网站12月30日消息,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p><im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RUeo1x1l41paL~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3433552&x-signature=DWiN2XxGshy6AG37kXADpktbIFw%3D" <p>为科学高效统筹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全力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持续保障学校正常秩序,根据《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方案。</p><p><strong>一、调整优化校园检测策略</strong></p><p><strong>高等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strong>,对校内重点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核酸或抗原检测。除跨地区返校入学外,高等学校师生出入校门和校园公共区域不要求提供核酸证明,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的健康查验办法,由属地或学校征得属地同意后作出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条件,<strong>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师生筛检、轮检、抽检等适宜的核酸检测,师</strong><strong>生出入校门无须提供核酸证明</strong>,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须提供核酸证明。</p><p><strong>二、科学安排教育教学方式</strong></p><p><strong>没有疫情的学校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strong>。<strong>疫情流行期间,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严格的封闭管理</strong>,高等学校可实施分区管理。高等学校校内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实施线上教学、调整教学安排等疏散人员措施。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出现感染者后,由学校所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提出并实施防控措施。幼儿园出现感染者后,可采取临时关停措施。疫情解除后,要及时恢复正常教育教学。</p><p><strong>三、增强校园疫情防控能力</strong></p><p>学校所在地疫情流行期间,多方协同防范疫情输入和扩散风险,及时发现、救治和管理感染者,控制校内聚集性疫情。属地卫生健康、疾控和教育等部门指导支持高等学校创造条件建设学校健康驿站,按照在校师生人数和防疫需要科学确定床位数,配备足量医护和服务保障人员、医疗药品和器材,根据需要为校内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创造相对独立的住宿条件,并提供临时健康监测或适当对症治疗等相关服务,在校园宿舍区等学生聚集区域开设发热诊疗点,提供快速便捷医疗服务。高等学校校医院要统筹管理全校医疗资源,创造条件设立发热门诊和隔离就诊区,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公布热线电话或在线服务窗口,提供师生医疗咨询服务。中小学校加强卫生室(保健室)建设,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培训,配备必要的医疗药品,设置师生健康观察室,为有发热等症状师生提供临时留观,并指导家长安全接护学生回家。</p><p><strong>四、健全专业救治绿色通道</strong></p><p>学校属地卫生健康、疾控和教育等部门支持校地协同,建立学校与相关医院的稳定对接机制,协调属地医院包联学校,安排医院医护人员驻校共同工作,健全将校内有关病例转至相关医院专业救治的绿色通道,按照分级分类收治原则,细化校内感染者分级诊疗办法,普通型病例转诊至亚定点医院;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和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转诊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医院。</p><p><strong>五、做好师生健康监测</strong></p><p>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师生树牢并自觉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发现发热症状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师生,不得带病到校工作和学习。会同社区开展师生中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及时建档立卡,开展健康管理。中小学校、幼儿园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提高疾病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p><p><strong>六、加强学校物资储备</strong></p><p>学校按照人口总数的15—20%动态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人口总数较多的学校可酌情增加。储备足够的口罩、消毒用品、安全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防疫物资要保有1周以上的储备量,建立稳定保供渠道,保证应急情况下足用适用。一旦校内发生大规模聚集性疫情,属地要优先保供学校生活物资与防疫物资,优先救治有特殊需要的校内感染者。</p><p><strong>七、改进校园公共卫生</strong></p><p>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和多病共防。落实校园内公共区域卫生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保持教学区域、宿舍、公共卫生间等场所空气流通,尽量减少使用无自然通风的室内密闭空间。校舍入口、楼梯入口、电梯入口等位置摆放消毒用品,人员进出时做好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通过适当减小班额,加大桌椅间距等方式,保持安全距离。加强学校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的人员管理,从严管理大规模人员聚集活动。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p><p><strong>八、完善师生服务保障</strong></p><p>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引导师生正确认识防疫政策措施,增强士气和信心。省、市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完善常态化“接诉即办”工作机制,落实师生反映问题台账制度,限时解决反馈,满足师生合理诉求。鼓励学校为师生发放健康防疫包,摸清生活困难和身体健康有特殊需要的师生底数,建档立卡,跟进服务,并建立兜底帮扶机制。按照属地疾控部门部署组织开展师生疫苗接种,保证老年教职员工和低龄儿童接种率和安全,努力做到“应接尽接”。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p><p><strong>九、强化各方责任落实</strong></p><p>落实属地责任,制定中小学校、幼儿园核酸检测等策略,领导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统筹解决学校疫情防控重大问题;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指导学校疫情防控,支持学校健康驿站建设、医护人员培训、医疗物资储备以及重大风险处置,建立校内有关人员转至相关医疗机构救治绿色通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行业管理责任,组织制定实施本地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学校疫情防控困难与问题,加强日常指导、督促和检查。学校要落实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发挥校医院(卫生室、保健室)会同多部门力量的学校健康管理中心作用,建立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明确分工,加强管理,推动相关措施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确保师生身心健康,保障学校正常秩序。</p><p>本方案适用于高等学校(含高职)、中小学校(含中职)和学前教育机构,其他有关教育机构可参照执行。</p><p><strong>编辑|</strong>段炼 杜恒峰 易启江</p><p><strong>校对|</strong>何小桃</p><p></p><p>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教育部网站、凤凰网财经、杭州日报、科技日报、澎湃新闻、公开资料等 </p><p>每日经济新闻</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