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p><strong>教材解读</strong></p>《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p><strong>学情分析</strong></p>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将要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已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掌握已经比较牢固。但对借典抒情特别是典故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方面还很薄弱</p><strong>设计思路</strong></p>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运用各种读诗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词,采取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p><strong>教学方案</strong></p>【教学目标】</p>一、知识和技能。</p>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p>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p>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p>二、过程和方法。</p>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p>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p>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p>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p>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p>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p>四、教学重点</p>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p>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p>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p>教学难点</p>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p>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p>【教学方法】</p>诵读 —— 感知——体会——涵咏。</p>【课时安排】一课时</p>【教具准备】课件</p>【教学过程】</p><strong>一、 激情导入</strong>。回顾《清平乐·村居》学生背诵。</p>茅檐低小,</p>溪上青青草。</p>醉里吴音相媚好,</p>白发谁家翁媪?</p><br></p>大儿锄豆溪东,</p>中儿正织鸡笼。</p>最喜小儿无赖,</p>溪头卧剥莲蓬。</p><br></p>师:你们能说出这首词的作者吗?</p>生:辛弃疾</p>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p><strong>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strong></p>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p>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闯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p><br></p><strong>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strong></p>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p>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p>师:播放朗读音频。</p>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p>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p>生:朗读</p>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p>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p>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p><br></p><strong>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strong></p>师:分析题目——登高之作。</p>请回忆以前所学的登高之作?</p>生:(预设)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杜甫—— 《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p>……</p>师: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南归已12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p>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p>(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p>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p>(一)分析词的上片</p>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p>—— 借景抒情</p>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p>——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p>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p>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p>——(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p>(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p>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p>(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p>“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p>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p>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p>——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p>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p>(学生讨论完成)</p>—— (1)看、拍、会、登</p>(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p>“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p>“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p>(二)分析词的下片</p>1、全体男生朗读</p>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p>张翰 —— 乐于归隐</p>许汜 ——谋取私利</p>刘备 —— 雄才大略</p>桓温 —— 叹时光流逝</p><br></p>2、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p>——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p>明确:(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p>(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p>(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p>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p>—— 用典</p>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p>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p>——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p>明确: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p>教师小结:辛弃疾名弃疾,……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p><br></p><strong>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strong></p>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p>(学生自由发言)</p>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p><strong>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strong></p>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p>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p>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p>意境:空旷辽远。</p>语言:大气豪放。</p>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p><strong>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strong></p>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p><strong>八、小结</strong></p>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p>九、课后作业</p>1、背诵这首词;</p>2、评价辛弃疾的“登临意”;</p>3、课外阅读 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p><br></p>(附)板书:</p>上片:江水 山景 落日 断鸿(凄清的意境)</p>动作:看、拍、会、登</p><br></p>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p>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p>刘备 —— 雄才大略</p>桓温 —— 叹时光流逝</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