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6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strong>《6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strong></p><strong>教学目标</strong></p>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奋战、险要”等词语。</p>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位壮士爱护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p>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英雄气概的表达方法。</p>4.学习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p><strong>教学重点</strong></p>理解描写五位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位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p><strong>教学难点</strong></p>领悟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p><strong>教学策略</strong></p>1.字词教学</p>生字词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读准“冀”和“副”这两个字。;“副”读“fù”,不读“fú”。(2)从字形上来说,;“贯”的上面部分是先竖后横;“悬”的上面是个“县”字,里面只有两横。(3)本文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较多,可让学生积累并在课外搜集、摘抄其他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丰富词汇量。</p>2.阅读理解</p>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让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自己觉得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拨,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位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图文结合感受五位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p>3.表达运用</p>通过品读课文,五位壮士的英雄形象已经立在了孩子心中,学生自然会在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教育。这时设计写话训练: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壮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宣泄情感的渠道。</p><strong>学前准备</strong></p>1.预习提纲</p>(1)课前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特别是关于五壮士的资料,有条件可以组织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题材的电影。</p>(2)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p>(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p>2.多媒体课件</p><strong>教学课时</strong></p>2课时。</p><strong>第1课时</strong></p><strong>课时目标</strong></p>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p>2.初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p><strong>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strong></p><strong>1.话题导入。(课件出示画面)</strong></p>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刘胡兰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p><strong>2.交流资料。</strong></p>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我们一起交流一下。</p><strong>3.揭示课题。(课件出示)</strong></p>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p>(1)请大家注意“壮”字的写法,注意和“状”区别。“壮”可以怎样组词?(壮烈、雄壮、壮举、气壮山河)齐读课题。</p>(2)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壮士”呢?</p>(3)再读课题。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一个“壮”字,已经让我们对他们油然升起崇敬之情。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课题。</p><strong>【设计意图】</strong></p>由课题入手,直奔主题。小小的一个“壮”字,一下子将五位战士的形象十分生动地立在学生心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p><strong>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strong></p><strong>1.自由读课文。</strong></p>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p><strong>2.检测字词。(出示课件)</strong></p>(1)读准字音。强调“副”读“fù”,不读“fú”。</p>(2)巧换偏旁,识记字形。</p>溜——榴 抱——雹</p>轮——抡 佛——沸 幅——副</p>(3)理解词语。</p>悬崖:高而陡的山崖。</p>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处境艰难。</p>山涧:山间的水沟。</p>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p>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形或傲视他人。</p>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文中指班长毫不犹豫做出把敌人引向绝路的决定。</p>惊天动地: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p>全神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p>(4)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p><strong>课件出示:</strong></p>第一组:昂首挺胸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p>第二组: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横七竖八</p>①指名读,接龙读。</p>②仔细体会读第一组与读第二组的不同感受。(第一组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二组是描写日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p>③齐读。</p><strong>【设计意图】</strong></p>分类出示词语,使学生能读出不同感受,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深刻感悟文字、培养语感。</p><strong>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strong></p><strong>1.学生默读课文。</strong></p>思考:(1)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的一件什么事?</p>(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意思是什么?</p><strong>2.学生读后交流。</strong></p>(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p>这篇课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最后英勇跳崖的事迹。</p>(2)概括小标题。</p>根据课文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同学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部分的重点内容,并完成课后习题1。</p><strong>课件出示:</strong></p>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p><strong>【设计意图】</strong></p>通过完成课后练习,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为深层次阅读奠定基础,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括号中的内容可放手让学生自由填写,合理即可。</p><strong>四、布置作业,指导书写</strong></p><strong>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strong></p><strong>2.指导书写生字。</strong></p>(1)交流难写的字。重点指导“冀、贯、悬、沸”这四个生字,强调“冀”的上面是个“北”字,与“翼”区分开;“贯”的上面部分是先竖后横;“悬的上面是个“县”字,里面只有两横;“沸”的第六笔是竖折折钩。</p>(2)教师范写生字。</p>(3)学生书写。</p><strong>【设计意图】</strong></p>从学生自主交流难写的字,到教师范写指导,再到学生书写,步步为营,扎实有效。既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又增加了书写的美感。</p><strong>第2课时</strong></p><strong>课时目标:</strong></p>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位壮士爱护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p>2.领悟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p><strong>一、复习旧知,引入新授</strong></p><strong>1.听写词语。</strong></p><strong>课件出示:</strong></p>日寇 奋战 险要 手榴弹 全神贯注 悬崖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攀登 居高临下 山涧</p>粉身碎骨 雹子 屹立 眺望 喜悦 壮烈 豪迈 不屈 惊天动地</p><strong>2.谈话引入新授。</strong></p>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感人肺腑的乐章。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回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p><strong>二、研读课文,品析“壮”字</strong></p><strong>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感动的语句,并写上批注。</strong></p><strong>2.汇报交流,品味词句。</strong></p>(1)示例一:</p><strong>课件出示:</strong></p>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p>①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画出关键词并理解。</p>班长马宝玉:“沉着”——神态描写</p>副班长葛振林:“大吼一声”——动作描写</p>战士宋学义:“抡一个圈”——动作描写</p>小战士胡德林、胡福才:“绷”“全神贯注”——神态描写;“瞄准、射击”——动作描写</p>②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战士们的壮言、壮行)</p>③带着情感读读这段话。(重读动词,表现对人民的爱,对侵略者的恨。)</p>④小结:学了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描写人物要注意把语言、动作、神态写具体,还应注意既要关注人物群体,又要兼顾主要个体,做到点面结合。</p>(2)示例二:</p><strong>课件出示:</strong></p>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p>①班长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是什么态度?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用坚定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p>②战士们与班长的想法一致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热血沸腾——内心状态)(紧跟——动作)</p>③小结:这里,战士们没有多余的语言,只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们做出了与班长同样的选择,表现出战士们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p>(3)示例三:</p><strong>课件出示:</strong></p>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p>①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你抓住了哪几个关键词?</p>②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了什么?</p>(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p>③配上动作,读读这两句话。</p>(4)示例四:</p><strong>课件出示:</strong></p>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p>①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深刻?</p>(“屹立”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的欣慰,“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p>②利用课文的插图理解词语“屹立”。</p>(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p>③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引导理解“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p>④指导个性化朗读。</p>(5)示例五:</p><strong>课件出示:</strong></p>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p>①“这声音”指的是什么?</p>②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p>③“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p>④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p>(这段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p>⑤他们的行为堪称壮举!请读出五壮士高呼口号的壮烈豪迈。</p><strong>【设计意图】</strong></p>语文教学,就要有语文味儿。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五壮士动作、神态的关键字、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精妙之处驻足品味,细心揣摩,直至领悟其中滋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深体会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同时把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p><strong>三、激发情感,以情促写</strong></p><strong>1.课件出示图片</strong>(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p>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p><strong>2.读写联动。</strong></p>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的雕像,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写下来。</p><strong>3.读出写话。</strong></p>请同学们放下笔,面对着五壮士的雕像,面对着纪念碑,读出你想说的话。</p><strong>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strong></p><strong>1.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strong></p><strong>2.你还知道或阅读过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strong></p><strong>【设计意图】</strong></p>此环节既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汇量;又能拓展阅读,了解更多抗日英雄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p><br></p><strong>板书设计</strong></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