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春秋》上部 第一章 十二 王家祠堂上小学
<ul><li data-track="1"><br></li></ul><p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上的小学,山西省汾阳市演武镇演武村完全小学校,学校的校址就在我们村庄西边,也就是我们古镇望族大户王家祠堂旧址。</p><im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001f19a3cadc47189c7d50bb73ce39b5~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3432574&x-signature=uGu5swwJlN8yD1Kdhq9w%2BvXHwU8%3D" 原演武小学老师王淑娥发表在《汾州乡情》一篇文章上的照片</p>说起王家祠堂,在当地也是非常有名的。王姓家族在我们古镇也是一个大家族,他们王姓家族在我们古镇分支很多,由演武王家始祖王安。原籍太原人,元季迁居汾邑演武镇以耕读传家。王家一代又一代,惨淡经营, 在演武这块儿土地上,生息繁衍,人口逐步多了起来。<br class="sysbr">但王家祠堂这个王是比较大的一支。据传说明代出版了《算学宝鉴》的世界数学大师王文素还是属于王家祠堂这个王。 <br class="sysbr"><br></p><im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9cedda49f6324b5c9abfe7f1e4e86d04~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3432574&x-signature=Rnc2q8yaZhH4meUVA2IPZVUxDe0%3D" 王家祠堂平面图 图片来自毋克慧先生</p>王家祠堂占地数十亩,规模气派雄伟罕见。祠堂坐东朝西,连后院为三进院落。由山门、石牌楼、南北厢房、正厅、戏台、配院、后院等组成,共有房屋五六十间。<br class="sysbr"><br></p>祠堂门口一对高大威武的石狮子分卧两边,进了王家祠堂正面是一个小跨院,跨院内一色方砖铺地,跨院南北两边是两间对称的暖阁。</p>院内南北分别有一株碗口来粗的常青柏叶树,跨院内还有一座建筑精美的小牌楼,木石结构,小巧别致,造型精致,高有一丈多高,宽差不多也有丈数来宽,也不知道是清朝哪个皇帝敕封修建。特别是牌楼上面还挂有几个铜风铃,刮起风来,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的声音随风能传好远,好远。 </p>那时候记得院子里好像还有一通石碑、多半人高,二三尺宽,上面篆刻着遒劲有力的文字,具体内容记不清了,这更给雄伟的王家祠堂增添了一份神秘感。<br class="sysbr"><br></p>祠堂大门外西边广场上还有一座高大雄伟,雕梁画栋的大戏台,占地差不多有五六亩,坐西朝东,正面对着王家祠堂正门。戏台为木结构,硬山式屋顶,顶上屋角高挑,轻盈飞扬,面阔将近有不到十米,通高也有八九米,进深也有五六米吧。好像最后一次唱戏是上世纪1963年由我们演武村组建的灵石新生县晋剧团唱的。<br class="sysbr"><br></p>进了二进院落,正面就是古色古香的正厅了,正厅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阶梯式五级石砌台阶,前檐均为彩绘雕檐,前檐下有精雕细刻的“五蝠腾云图”等等。<br class="sysbr"><br></p>大厅正间为祭祀大堂,一色方砖铺地,房顶上雕梁画栋,两根一人合抱不过来的红油漆大柱支撑着大厅。正面墙壁上挂有先祖的画像,大厅内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灵牌,供奉祖宗牌位为台阶式。木制的匣子里存放着祖宗神位。一到过年,或者纪念的日子里,就挂起来。神位由巨幅绢彩绘而成,一律清朝服饰,顶戴花翎,庄重肃穆。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那个大厅是老师们的办公室。<br class="sysbr"><br></p>据老人们说,王家祠堂还有一个不太大的小厅,是专门供奉不到成年夭折的男女的牌位厅。<br class="sysbr"><br></p>配院由祠堂管理人员居住,库房里存放有清朝官员出巡用的全部执事;什么肃静,回避牌匾等。后院是一个小型四合院(那时候人们叫后窑),可能是祠堂里厨房库房什么的处所(我们上学时候就是厨房、总务处、老师们的宿舍等),那里还有祠堂后门开在梦楼街上。<br class="sysbr">从中也可以看出王家祠堂不是一般庄户人家所建,定是达官富绅所建。</p>可惜,世事沧桑,辉煌不再,而今都荡然无存了(旧小学,也就是王家祠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都已经拆除了,在原来的校址上,修建了教学大楼)。对于曾经雄伟壮观的王家祠堂,也渐行渐远,慢慢地只剩下一些模糊不清的记忆,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了。<br class="sysbr"><br></p>演武小学始建于1949年,第一任校长是荣履和老师,教导主任是张裕芝老师。我们村里的两位老先生王梦庚,张鸣谦都是那时候的老师。</p>到了我们上学的时候,校长是刘馨芝,汾阳城里人。教导主任是姓任,孝义人,我们都叫任教导。那时候一至四年级中低年级是本村及与我村一箭之遥的招贤村的孩子们,高年级五六年级是周边南开社,白石,东堡庄,西堡庄,辛盖及我们演武,招贤村庄的孩子们,每个年级两个班,共有十二个班,每年两个应届毕业班。<br class="sysbr"><br></p>我从小学一年级上起,到六年级小学毕业,一直就在这个学校读书,个中喜乐,记忆犹新。<br class="sysbr">我们那时候一个星期上六天课,每天就是早上和上午上课,下午就不上课了。那个时候,整个古镇还没有用上电。老师晚上批改作业都是用的煤油灯。教室里也是由学生们自己准备的。</p>天长的时候,也就是春天,夏天,秋天还不要紧。到了冬天,天短了,早上上学还是黑咕隆咚,于是同学们一个个自备煤油灯,或者是自制蜡烛,你看吧!如果遇上没有刮风的早晨,上学的路上,星星点灯,有时候是络绎一线,煞是好看。</p>到了教室里同学们一人一个煤油灯,煤油灯大都是用墨水瓶改造,在墨水瓶盖上插一个白铁皮制作的灯管,中间再插上一根灯捻子,有的同学灯捻子做得好,灯就又明又亮,有的同学做不好,灯头又小又暗。而且一节课下来,课桌上,身上,全是煤油灯落下的黑灰,最好笑的是脸上还是黑一块,白一块,鼻子里也是黑糊糊的。但是,那个时候,好笑之余,也是无奈之举。</p><im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dffface8e864118bc647dcb78c6aa3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3432574&x-signature=TU4rNJ8Ca6eXFVrKX%2FRzmASTk6Y%3D" 教室里同学们一人一个煤油灯,煤油灯大都是用墨水瓶改造</p>再一个是那时候的取暖。刚开始是用砖块垒起来的炉子,后边用上了铁炉子。那个时候用的全是煤,而且还不是好煤,那么大一个教室里就是中间烧一个小小的铁炉子,教室里的温度根本起不来。到了冬天,下了雪,那就更遭罪了。那个时代同学们的穿的也不是很保暖,因此,一个个冻得浑身乱抖,小手都冻得红肿起来了。</p>最难受的是遇上炉子倒排(就是烟筒里的烟不往室外排,而是往家里灌)的时候,那时候的冬天,我们那里经常刮西北风,一刮西北风,教室在东边的往往就遭难了。西北风吹过来,细细的铁烟筒,根本顶不住猛烈的西北风,于是,烟筒里的烟被猛烈的西北风吹得直往教室里倒排。教室里全是烟,同学们是又冻又呛人,一个个咳嗽不止,课也不能上了。当时,那个情景,现在的孩子们是体会不到那个艰辛的。</p> 虽然那时候学习条件艰苦,但是那时候的孩子们还是比较刻苦用功的,那时候一天就是早上上午上课,下午孩子们不是去地里割野菜,就是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玩耍打闹,那时候的家庭作业是非常少的,孩子们课余时间自由活动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我们那一届小学毕业,就有十几个同学考上了著名的省立汾阳中学校。<br class="sysbr"><br></p>而那时候还有一个值得借鉴的是,那个时候的学生,大都还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春天,栽树浇水,夏天拾麦穗,拔草,秋天拾庄稼,摘棉花等等。学生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还是有好处的,锻炼了身体,增加了知识,增强了毅力,真可谓,一举数得。</p>我们那个时候,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学雷锋活动,比如,到村里的军烈属家庭,到孤寡老人,五保户家庭帮助清理家庭卫生,帮助挑水,帮助拾柴火,帮助洗衣服等等,既贴近了社会生活,锻炼了身体,又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又历练了同学们的意志,真正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情。<br class="sysbr"><br></p>而那时候上学是花不了多少钱的,记得那时候一学期学费好像是一两块钱,但是,就一两块钱还有一些同学们交不起的,只能是先欠着。至于书本费也花不了几个钱,那时候低年级一个学期也就是块数来钱。至于练习写字,差不多每个同学都有一块小小的石板,一分钱一根石笔,买上一毛钱的石笔,就能用上一学期,真是节省又环保。</p>而到了中高年级的时候,差不多又是每人一支沾笔,沾笔比较便宜,一毛钱一支,一分钱一个沾笔尖,那时候还有卖的墨水精,好像也是几分钱一片,找一个旧墨水瓶,将墨水精放进去,灌上一些温开水,搅拌均匀就成了。但是,那个沾笔用起来非常不方便,沾的水少了,写上几个字就干了,还得再沾,但如果沾的水多了,一不小心就会掉到作业本上,形成一个团,擦也擦不掉,一堂课下来好多同学手上都沾上了兰兰的墨水,甚至有的同学身上脸上也沾上了墨水。后来随着人们经济的逐渐好转,用自来水笔,也就是钢笔的同学们才逐步多了一些。<br class="sysbr"><br></p>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们古镇王家祠堂上小学的一些片段。 </p>由此,又想到了我们村里那些上年岁的人说起他们上学的一些故事。那时候他们上学,不叫学校,叫私塾。听他们说,那时候的私塾是在我们演武古镇南边的一个四合院窑洞里,教私塾的先生姓王,当时也就是三四十岁,小时候得小儿麻癖致使两条腿重度残疾,两条腿好像是软骨病,非常细,立不起来,走路只能是蹲下来用两只手抓住两只脚一步一步挪动,因而他们私底下叫先生二拐子。</p>不过王先生虽然两条腿残疾,但却是相貌堂堂,气宇轩昂,讲起书来,声如洪钟,抑扬顿挫,而且摇头晃脑,打着手势,声情并茂,有声有色。那时候学的就是一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p>听他们说,王先生虽然两条腿残疾,但是教孩子们比较严厉,他备有一条竹子戒尺,遇到调皮捣蛋及背不会书本的孩子就会用他的戒尺打手背,恨其不成材,而孩子们往往手背上被打的又红又肿。他们说被打得又红又肿的手背,只能是回到家里将手背贴到水缸的外面才能好受一些。</p> 而一些捣蛋的孩子们会偷偷地将先生的戒尺,放在醋里泡上一段时间再擦干,到了先生再打手背的时候,一打就会折断。而还有一些爱搞恶作剧的孩子们,会偷偷地将先生的尿盆,用锥子扎一个小小的眼,致使先生晚上小解的时候出臭。</p> 据他们说,那时候全村也没有多少个孩子上私塾,旧社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般人家的孩子还要帮助大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所以只能是在冬天闲下来的时候去私塾里念一些书,识一些字,当然有钱人家的孩子们就不一样了,他们一年四季都可以上私塾,先生也格外对他们看顾一些。<br class="sysbr"><br></p>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从旧时的私塾,到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再到现在孩子们上学,学校环境,教育设备,师资力量等等,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br class="sysbr"><br></p>岁月悠悠,时光荏苒,不经意间一甲子的时间就过去了,小学校,是每个人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每个人的人生一世也是至关重要的。小学里打下的良好基础,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是受益无穷的,因此,对于小学六年的学习,以及那时候的一些有趣片段,虽然五六十年过去了,但那情,那景,那些人还是记忆犹新,犹如昨日般的历历在目,令人回味不断。</p><im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b6529fe428a94d2c83c887b757c50f4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3432574&x-signature=JM7s4aOlSFqw59Fh35F7Ith8b78%3D" 网络图片 那时候老师们办公室的煤油灯。</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