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2-31 21:19:56

最新孙中山的名言以及含义(三篇)

<p>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p><h3 class='h3_title'>孙中山的名言以及含义篇一</h3><p>1、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p><p>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p><p>3、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p><p>4、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p><p>5、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p><p>6、治国经邦,人才为急。</p><p>7、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致励有方,任使得法也。夫人不能生而知之,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为学,必持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p><p>8、努力向学,尉为国用。</p><p>9、物色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p><p>10、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p><p>11、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p><p>12、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p><p>13、感化人最要紧的就是诚。</p><p>14、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p><p>15、不断地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p><p>16、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p><p>17、国家之本,在于人民。</p><p>18、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p><p>19、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p><p>20、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p><p>21、政治良否,视人与法。</p><p>22、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p><p>23、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p><p>24、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有能力为千万人服务时,就要为千万人服务,当有能力为千百人服务时,就为千百人服务,只有能力为一二人服务,就尽力为一二人服务。</p><p>25、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p><p>26、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p><p>27、我的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p><p>28、顺天意,应潮流,合人情。</p><p>29、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p><p>30、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p><p>31、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p><p>32、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p><p>33、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p><p>34、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盖学生之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之责任甚大。</p><h3 class='h3_title'>孙中山的名言以及含义篇二</h3><p>孙中山名言大全</p><p>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p><p>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p><p>2、国家之本,在于人民。</p><p>3、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p><p>4、政治良否,视人与法。</p><p>5、顺天意,应潮流,合人情。</p><p>6、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p><p>7、感化人最要紧的就是诚。</p><p>8、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有能力为千万人服务时,就要为千万人服务,当有能力为千百人服务时,就为千百人服务,只有能力为一二人服务,就尽力为一二人服务。</p><p>9、治国经邦,人才为急。</p><p>10、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p><p>11、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p><p>12、不断地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p><p>13、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p><p>14、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p><p>15、努力向学,尉为国用。</p><p>16、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p><p>17、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p><h3 class='h3_title'>孙中山的名言以及含义篇三</h3><p>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孙中山先生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新中国的国父,他也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政治家,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p><p>孙中山(1866年-1925年)幼名帝象,学名文,普名德明</p><p>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 ,字载之,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p><p>1911年1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世凯,宣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 孙中山应中国时报演讲</p><p>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建国方略》。</p><p>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明确的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 力作不懈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 部。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剧,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遗著辑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刊行。</p><p>早期革命</p><p>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p><p>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p><p>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 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p><p>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p><p>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p><p>1896年断发改装的孙中山</p><p>1896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又译作“伦敦被难记”),孙中山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p><p>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p><p>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p><p>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p><p>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p><p>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p><p>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p><p>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p><p>他在《民报》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p><p>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p><p>晚晴园议事</p><p>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p><p>1907年 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p><p>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p><p>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p><p>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 20日,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暴徒暗杀。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 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 袁,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阻挠宋案的司法审判,一方面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大贷款,以充实军费。袁世凯的胆子 更大了,先后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9月1日,南京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 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p><p>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授意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创办的首家地方国营股份制大型企业:梅州“琯坑钨矿”正式挂牌成立,1918年2月投产。</p><p>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学系军阀的挟制,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发表所著《孙文学说》、《建国方略》。1921年4月,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p><p>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陈炯明被驱逐后,才回 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就大元帅职。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 国共合作。是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当 时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并发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 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p><p>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武</p><p>昌之功,乃成于意外。”</p><p>附:起义年表</p><p>第一次广州1895起义 年 惠州起义 1900年 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 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后失败殉难。</p><p>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镇), 十余日后起义失败。</p><p>12月黄明堂受命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临指挥。 9月王和顺受命在钦州王光山起义。 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 潮州黄冈起1907义年</p><p>安庆起义1907年</p><p>七女湖起义1907年 1907年 1907年 镇南关起义 防城起义钦州、廉州1908起义 河口起义年 1908年 4月黄明堂在云南河口起义。 2月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p><p>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推翻满清政府。 广州新军起1910义年</p><p>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p><p>1911年 1911年</p><p>天下为公,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躬身亲行,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广东有人提议他为粤都督,孙中山即电广东各团体及各报社,说:“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政治。粤督任 重,才浅肆应,绝非所宜;安置民军,办理实业,家兄当能为之。”表示不赞成此举。又致电孙眉:“粤中有人议举兄为都督,弟以政治非兄所熟习,未登舞台则众 人属望,稍有失策,怨亦随生。为大局计,兄宜专就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就此大任。”眉欣然接受。 天下为公,不仅是他的一句为政口号,更是他切实的行为,用人不唯亲,举人不避嫌,他极尽他一己所能,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共和进程。</p><p>他矢志不渝,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管经历多少次,他“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之志将永远不会改变,他经历腐朽的清廷,经历权臣的挤压,经历过革命时不被他人理解,甚至是自己同盟会的会员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也曾有过对他的怀疑,然而他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之志不变,他不畏艰辛,广州起义,惠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次次凝聚着辛劳,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场场镌刻着青云之志,孙中山先生值得崇敬的,不只是他的政治理想,更是他的为了自己的志向死且不比的精神</p></div></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新孙中山的名言以及含义(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