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2-25 02:02:22

最新科学实验报告(14篇)

<p>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一</h3><p>实验地点 室外</p><p>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p><p>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p><p>实验步骤</p><p>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p><p>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p><p>实验现象</p><p>1、 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p><p>2、 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p><p>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备注</p><p>实验人</p><p>实验时间</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二</h3><p>三年级x班x组组长:实验时间年x月x日</p><p>实验名称: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p><p>实验目的:想办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p><p>所用器材:(装置)烧杯、玻璃棒、水、土壤等。</p><p>实验步骤:</p><p>1、在烧杯中装半杯水,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p><p>2、用玻璃棒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p><p>3、静置一会儿,观察水中的土壤。</p><p>实验结果:土壤分成了两层。</p><p>认识与结论:</p><p>上层的土壤颗粒小,是粘土;下层的土壤颗粒大,是砂。</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三</h3><p>实验内容 4蚯蚓的选择</p><p>实验地点 实验室</p><p>实验目的 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p><p>实验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p><p>实验步骤 1、(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p><p>(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p><p>(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p><p>(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p><p>(5)再做2次。</p><p>2、(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p><p>(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p><p>(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p><p>(4)再做2次</p><p>实验现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p><p>2、蚯蚓向湿润的一方爬行</p><p>实验结论 1、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p><p>2、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p><p>备注</p><p>实验人 实验时间</p><p>仪器管理员签字</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四</h3><p>学校xx</p><p>年(班)级xx</p><p>实验xx</p><p>小组成员xx</p><p>实验时间xx</p><p>实验名称: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p><p>实验器材:量杯、量筒、石块、水槽、烧杯</p><p>我的猜测:150克</p><p>我这样做:</p><p>1、用量杯取水倒进量筒里记下刻度;将石块滑入量筒里,记下水面刻度;用现在的刻度减去原来记下的刻度就是不规则十块的体积。</p><p>2、将烧杯装满水放在水槽里;将石块滑入烧杯,水会溢出烧杯;用量筒量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p><p>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p><p>180克</p><p>我认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p><p>授课教师:xx</p><p>评定等级:xx</p><p>注:</p><p>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p><p>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五</h3><p>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p><p>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p><p>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p><p>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p><p>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p><p>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p><p>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p><p>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六</h3><p>实验地点 室外</p><p>实验目的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p><p>实验器材 温度计、黑色纸袋</p><p>实验步骤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p><p>2、看哪个升温快。</p><p>实验现象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p><p>实验结论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p><p>备注</p><p>实验人 实验时间</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七</h3><p>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p><p>(一)、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p><p>【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p><p>【实验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p><p>【实验过程】</p><p>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p><p>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p><p>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好了。</p><p>【注意事项】</p><p>1、 制作之前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p><p>2、 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部构造。</p><p>(二)模拟火山喷发</p><p>【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p><p>【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p><p>【实验过程】</p><p>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p><p>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p><p>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p><p>【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番茄酱在土豆泥的裂缝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出。</p><p>【实验结论】岩浆受热后,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部分向上运动并溢出。</p><p>(三)地震模拟实验</p><p>【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p><p>【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p><p>【实验过程】</p><p>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p><p>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有用小木块垒成楼房。</p><p>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p><p>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p><p>【实验现象】纸箱底振动,楼房倒塌。</p><p>(四)地震成因模拟实验</p><p>【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p><p>【实验材料】竹筷——地表的岩层</p><p>【实验过程】</p><p>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p><p>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p><p>【实验现象】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p><p>【实验结论】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时,会产生褶皱或断裂,形成地震</p><p>(五)卵石磨圆的模拟试验</p><p>【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p><p>【实验材料】有盖得大口玻璃瓶、谁、砖、锤子。</p><p>【实验过程】</p><p>1、用锤子把砖敲成块。</p><p>2、把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p><p>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p><p>【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p><p>【实验结论】在谁的冲刷和碎砖块得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p><p>(六)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p><p>【实验目的】模拟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p><p>【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p><p>【实验过程】</p><p>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p><p>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做几次。</p><p>【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p><p>【实验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p><p>【注意事项】</p><p>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p><p>2、不要用手碰石头。</p><p>3、岩石选取易碎的页岩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岩或风化花岩做实验。</p><p>4、冷水的温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p><p>(七)滴水穿石模拟实验</p><p>【实验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p><p>【实验材料】黑色手工纸、面粉、滴管、烧杯、水、米尺。</p><p>【实验过程】</p><p>1、在黑色手工纸上用面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p><p>2、用滴管从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发现面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p><p>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p><p>【实验现象】面粉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p><p>【实验结论】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实验室条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远远低于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断雨水对地表有强大的冲击力,天长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变地貌的现象。</p><p>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p><p>(一)声音的产生</p><p>【实验目的】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p><p>【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p><p>【实验过程】</p><p>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p><p>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p><p>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p><p>【实验现象】</p><p>1、皮筋在震动。</p><p>2、鼓面在振动,豆粒在上下跳动。</p><p>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p><p>【实验结论】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p><p>(二)声音的传播</p><p>【实验目的】声音是有什么传播的?</p><p>【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p><p>【实验过程】</p><p>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p><p>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知道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是能听到声音吗?</p><p>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入水槽中。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脑中的声音吗?</p><p>【实验现象、结论】</p><p>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p><p>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p><p>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传入耳朵的。</p><p>(三)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p><p>【实验目的】模拟鼓膜作用</p><p>【实验材料】纸筒、橡皮筋、火柴、细线、小镜子。</p><p>【实验过程】</p><p>1、把纸箱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的现象。</p><p>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棒的现象。</p><p>【实验现象、结论】</p><p>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棒跳动起来。</p><p>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棒跳动。</p><p>(四)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p><p>【实验目的】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p><p>【实验材料】鼓、碎纸屑。</p><p>【实验过程】</p><p>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p><p>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p><p>【实验现象、结论】</p><p>响声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p><p>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p><p>(一)木材特点的实验</p><p>【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流表、电池、导线、水槽。</p><p>【实验过程】</p><p>1、用点燃的酒精灯烧木柴,看哪种木材更易燃烧。</p><p>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p><p>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软硬程度。</p><p>4、将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现象。</p><p>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木材的沉浮现象。</p><p>6、和其他物品比较轻重。</p><p>【实验现象】</p><p>1、大部分木材易燃。</p><p>2、木材有花纹(年轮)。</p><p>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软,有的很硬。</p><p>4、木材有沉浮现象,浮得多沉得少。</p><p>5、干木材不导电,是木材导电能力很弱。</p><p>(二)纸的吸水性试验</p><p>【实验材料】各种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胶水、尺子、水槽、水。</p><p>【实验过程】</p><p>1、把各种纸条一次粘在尺子上。</p><p>2、在水槽中装入少量水。</p><p>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让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能就好。</p><p>(三)陶瓷特点的实验</p><p>【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闸门、电流计、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p><p>【实验过程】</p><p>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p><p>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软硬。</p><p>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现象。</p><p>4、把陶瓷放入热水中,观察陶瓷是否容易传热。</p><p>5、把陶瓷联入电路,看是否导电。</p><p>6、让陶瓷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p><p>7、有陶瓷碎片切割纸片。</p><p>【实验现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等。</p><p>(四)金属特点的实验</p><p>【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闸门、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p><p>锤子、木条、陶瓷等。</p><p>【实验过程】</p><p>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p><p>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属的硬度。</p><p>3、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看金属是否容易传热。</p><p>4、用放大镜,砂纸打磨,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p><p>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p><p>6、让金属从高空处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p><p>【实验现象】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p><p>第五单元 水循环</p><p>(一)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p><p>【实验目的】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p><p>【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p><p>【实验过程】</p><p>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p><p>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记录。</p><p>【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p><p>【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p><p>(二)沸腾</p><p>【实验目的】研究水沸腾的现象</p><p>【实验材料】铁架台、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彩笔、钟表。</p><p>【实验过程】</p><p>1、组装好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在铁架台的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凉水,下面放好一个酒精灯。在铁架台上铁圈上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p><p>2、未加热之前,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书,然后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书。</p><p>【实验现象】水的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p><p>【实验结论】把水加热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起来,这叫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这杯水的沸点。</p><p>(二) 凝结实验</p><p>【实验目的】探究水凝结</p><p>【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烧杯、小碟子、少量冰块、三脚架、石棉网。</p><p>【实验过程】</p><p>1、在三脚架上市啊棉网,把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上面。在烧杯上面装有冰块的小碟子上。</p><p>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p><p>3、观察现象。</p><p>【实验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里不断产生气泡,水面上游水汽出现,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现水珠。</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八</h3><p>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p><p>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p><p>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p><p>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p><p>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p><p>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p><p>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p><p>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p><p>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p><p>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p><p>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p><p>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p><p>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p><p>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p><p>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p><p>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p><p>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p><p>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p><p>线圈匝数少,磁力小。</p><p>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p><p>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p><p>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p><p>7</p><p>材料:试管、气球皮、橡皮筋、酒精灯</p><p>步骤: 1、在试管里装满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2、将试管入在酒精灯上加热</p><p>结论:水加热后体积壮增大</p><p>8</p><p>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棒、烧杯、红墨水</p><p>步骤: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4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潢,并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 塞紧瓶口。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p><p>结论:一般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p><p>9</p><p>材料:锥形瓶、</p><p>气球、烧杯</p><p>步骤: 1、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上。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烧杯中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p><p>10</p><p>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p><p>步骤: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p><p>结论:固体在一般情况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p><p>材料:铁丝、凡士林、小棒、酒精灯、支架</p><p>步骤: 1、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2、在铁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3、用酒精灯对着铁丝的一端加热</p><p>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p><p>材料:圆形金属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灯、铁架台</p><p>步骤: 1、在圆形金属片的同心圆处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2、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3、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回热</p><p>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p><p>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p><p>步骤: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摆长;b、摆长一样和重物的轻重不一样;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p><p>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p><p>结论:</p><p>1、同一个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p><p>2、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九</h3><p>1、经历感受重力的活动,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进行猜想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p><p>2、大胆猜想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能用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式将重力与地球引力对应起来并初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p><p>3、能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练习估测生活物品的重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p><p>1、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与交流。</p><p>2、从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p><p>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p><p>2、初步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重力一般是多少。</p><p>1、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p><p>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p><p>学生准备: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p><p>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p><p>一、教学导入</p><p>本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课题里面所包含的故事,给同学介绍介绍。</p><p>二、活动——感受重力</p><p>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p><p>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p><p>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p><p>① 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p><p>② 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p><p>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p><p>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p><p>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p><p>三、活动——重力的大小</p><p>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p><p>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p><p>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p><p>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p><p>4、制成统计图</p><p>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十</h3><p>实验内容 3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p><p>实验地点 实验室</p><p>实验目的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p><p>实验器材 绿豆芽、水、纸巾</p><p>实验步骤</p><p>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p><p>2、3----5天后观察观察。</p><p>实验现象 豆芽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生长</p><p>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p><p>实验效果</p><p>实验人</p><p>实验时间</p><p>仪器管理员签字</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十一</h3><p>实验内容 7阳光下的影子</p><p>实验地点 室外</p><p>实验目的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p><p>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p><p>实验步骤</p><p>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p><p>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p><p>实验现象</p><p>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p><p>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p><p>实验结论</p><p>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p><p>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p><p>实验效果</p><p>实验人</p><p>实验时间</p><p>仪器管理员签字</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十二</h3><p>实验地点 实验室</p><p>实验目的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p><p>实验器材 卡纸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一个洞(一枚硬币大小,夹子,手电筒、水管3段,弯头2个</p><p>实验步骤 1、用夹子夹住卡纸,横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齐的一行,间隔距离为15cm(没有孔的放在最末端)</p><p>2、用手电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p><p>实验现象 光在物质中是直线传播。</p><p>实验结论 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p><p>备注</p><p>实验人 实验时间</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十三</h3><p>认识各大类岩浆岩的主要代表岩石,学习肉眼鉴定岩浆岩的方法。</p><p>了解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和它们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p><p>学习沉积岩的肉眼鉴定方法,加深对沉积作用的理解。通过鉴定初步认识常见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积岩。</p><p>通过实验了解变质岩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变质矿物和变质岩类型,加深对变质作用的理解。</p><p>通过对未知岩石标本的鉴定,达到复习和巩固对三大类岩石特征的认识,了解变质岩、岩浆岩及沉积岩的一些主要区别,进一步掌握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p><p>岩浆岩的常见造岩矿物如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p><p>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概念。</p><p>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及其主要代表性岩石。</p><p>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及肉眼鉴定方法。</p><p>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岩石的构造与结构;各沉积岩类具代表性岩石的特征。 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矿物;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变质岩的分类及其代表岩石。</p><p>标本:</p><p>岩浆岩: 花岗岩、伟晶花岗岩、正长岩 、闪长岩、辉长岩 、橄榄岩 、 花岗斑岩、流纹岩 、金伯利岩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p><p>沉积岩:砾岩、粗砂岩、细砂岩、豆状灰岩、生物灰岩、粉砂岩、页岩、油页岩、石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豆状灰岩、白云岩、波痕、泥裂、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结核等。</p><p>变质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蛇纹岩、矽卡岩、角岩、混合岩。</p><p>工具:小刀,放大镜,稀盐酸等。</p><p>主要分类及分析</p><p>(1)岩浆岩:</p><p>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橄榄石。酸性岩浆岩中前几种矿物居多,而基性岩浆岩中则偏向于后者。也因此,在岩石的颜色上来说由肉红色--灰白色--黑色变化。</p><p>结构上来说,侵入的岩浆岩里面的矿物应该是较均匀的分布,岩石呈现块状。而喷出的流纹岩中会呈现一些流动构造;以及喷出的安山岩和玄武岩中会有气孔和杏仁状构造,这种特殊的结构构造也是它们的鉴定标志。</p><p>(2)沉积岩:</p><p>由于组成沉积岩的矿物都是经过了风化和搬运,所以一般来讲每种沉积岩在成分上相对较简单。沉积岩的划分就是根据成分划分的,泥岩、碳酸盐岩、石英(长石)砂岩。所以沉积岩就以某种成分为主(如以泥质、或以石英等)。</p><p>构造上沉积岩一般都呈现层状构造。当然如果手表本很小的话可能见不到层理而是块状的。</p><p>沉积岩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生物的出现。尤其在碳酸盐岩里面贝壳等生物的出现很普遍,这是一大鉴别标志。</p><p>(3)变质岩:</p><p>变质岩是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后期的高温或者高压过后,原来的岩石经过了成分和构造上的改造而形成。所以成分上来讲除了与前两种岩有相同的造岩矿物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属于变质岩的专有矿物或者矿物组合。例如红柱石,出现红柱石的岩石就必定是低级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石榴石与紫苏辉石组成的代表高温高压环境的麻粒岩。</p><p>但手表本鉴别变质岩更主要的依据是其结构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很多都具有片状结构,也因此变质岩能以结构构造来命名为片岩、片麻岩等。</p><h3 class='h3_title'>科学实验报告篇十四</h3><p>实验地点 室外</p><p>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p><p>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p><p>实验步骤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p><p>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p><p>实验现象 1、 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p><p>2、 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p><p>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备注</p><p>实验人 实验时间</p></div></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新科学实验报告(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