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物理实验报告评语(14篇)
<p>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一</h3><p>1.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p><p>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p><p>3.会利用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p><p>4.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p><p>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p><p>(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加速度为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依次为x1、x2、x3、?、xn,则有: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可以依据这个特点,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p><p>(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p><p>2.由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1)逐差法</p><p>设相邻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6,则 x2-x1=x3-x2=x4-x3=?=x6-x5=at2 x4-x1=3a1t2 x5-x2=3a2t2 x6-x3=3a3t2</p><p>得加速度a=(a1+a2+a3)/3</p><p>= (2)图象法(421?522?623)???x4?x5?x6???x1?x2?x3??2?</p><p>33t3t3t9t</p><p>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然后利用vn=(xn+xn+1)/2t测出打各点时的速 度,描点得v-t图象,v-t图象的斜率即为加速度,如图所示。</p><p>(3)由纸带求物体速度的方法 “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即vn=(xn+xn+1)/2t, 如图所示。</p><p>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p><p>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 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 连接好电路,再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 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 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p><p>2.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p><p>3.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记作0,0后面</p><p>动的加速度。</p><p>同学们还可先画出v-t图象,再求小车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p><p>1.要在钩码落地处放上软垫或砂箱,防止撞坏钩码。</p><p>2.要在小车到达滑轮前用手按住它或放置泡沫塑料挡板,防止撞坏小车。</p><p>3.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7~8个计数点为宜。</p><p>4.纸带运动时尽量不要让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摩擦。</p><p>5.要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放开小车;放开小车时,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以充分利用纸带的长度。</p><p>6.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地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p><p>本实验参与计算的量有x和t,因此误差来源于x和t。</p><p>1.由于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测量不够精确而使a的测量结果产生误差。</p><p>2.市电的频率不稳定使t不稳定而产生误差。</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二</h3><p>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p><p>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p><p>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p><p>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p><p>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p><p>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p><p>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p><p>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p><p>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p><p>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p><p>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三</h3><p>1.了解数码照相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及一些重要概念;</p><p>2.学习数码相机的基本操作;</p><p>3.学习数码相机在科学技术照相中常用的一些高级功能。</p><p>数码相机的原理结构:主要是利用ccd/cmos传感器的感光功能,将来自被拍摄物体的光线通过</p><p>光学镜头成像于光电转换器ccd(或cmos)的感光面上。经由ccd直接输出的是模拟信号,由a/d转换</p><p>器转换成数字信号,经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处理,将图像保存到存储器中。</p><p>原理光路(在图上标出:光阑直径、进光面积、成象面积各量)</p><p>光圈(光圈指数):光圈是限制光束通过的结构。光圈能改变能光口径,控制通光量。光圈指数是衡</p><p>量光圈大小的参数,数值越小表示光圈的孔径越大,所对应成像面的亮度就越大;反之,数值越大,表</p><p>示光圈的孔径越小,所对应成像面的亮度就越小。</p><p>h=et</p><p>快门速度(时间):决定曝光时间,速度越快则曝光时间越短。</p><p>景深:拍摄有前后纵深的景物时,远景不同的景物在ccd上能够清晰成像的范围。</p><p>3.成像曝光量h与光圈指数f及快门开启时间t间的关系:光圈指数越大,快门开启时间越久,则</p><p>2曝光量越大;反之,光圈指数越小,快门开启时间越短,则曝光量越小。即h∝(1/f)t</p><p>拍照模式:自动 iso:500(自动产生) 快门:1/30(自动) 光圈:4.5(自动) 白平衡:auto,0 曝光补偿:±0.0</p><p>评议:画面较暗,曝光量不足、颜色偏黄,白平衡调节不当、画面不够清晰,聚焦不准,可能是操作不当。在此场景下全自动拍摄结果不尽人意。</p><p>拍照模式:p iso:hi-1 快门:1/125(自动) 光圈:5.6白平衡:auto,0 曝光补偿:±0.0</p><p>拍照模式:p iso:hi-1 快门:1/125(自动) 光圈:5.6白平衡:白炽灯 曝光补偿:±0.0 评议:白平衡为白炽灯时效果更自然,白平衡自动时背景失真。</p><p>拍照模式:a iso:200 快门:1/3(自动) 光圈:9 白平衡:阳光 曝光补偿:±0.0</p><p>拍照模式:a iso:200 快门:1/3(自动) 光圈:9 白平衡:阳光 曝光补偿:±0.0</p><p>评议:经过多次光圈调整,对比所拍摄照片可以发现:当光圈较小(光圈指数较大)时,景深较长。</p><p>拍照模式:自动 iso:320(自动产生) 快门:1/125(自动) 光圈:5.6(自动) 白平衡:auto,0 曝光补偿:±0.0</p><p>拍照模式:p iso:200(自动产生) 快门:1/20(自动) 光圈:4.5(自动) 白平衡:阳光 曝光补偿:+2.7</p><p>评议:无曝光补偿时,拍摄背景较亮的景物,物体显得十分昏暗。</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四</h3><p>利用分光计测定玻璃三棱镜的折射率;</p><p>分光计,玻璃三棱镜,钠光灯。</p><p>最小偏向角法是测定三棱镜折射率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10所示,三角形abc表示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ab和 ac是透光的光学表面,又称折射面,其夹角a称为三棱镜的顶角;bc为毛玻璃面,称为三棱镜的底面。假设某一波长的光线ld入射到棱镜的ab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沿er方向射出,则入射线ld与出射线er的夹角 称为偏向角。</p><p>1.调节分光计</p><p>按实验24一1中的要求与步骤调整好分光计。</p><p>2.调整平行光管</p><p>(1)去掉双面反射镜,打开钠光灯光源。</p><p>(2)打开狭缝,松开狭缝锁紧螺丝3。从望远镜中观察,同时前后移动狭缝装置2,直至狭缝成像清晰为止。然后调整狭缝宽度为1毫米左右(用狭缝宽度调节手轮1调节)。</p><p>(3)调节平行光管的倾斜度。将狭缝转至水平,调节平行光管光轴仰角调节螺丝29,使狭缝像与望远镜分划板的中心横线重合。然后将狭缝转至竖直方向,使之与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竖线重合,并无视差。最后锁紧狭缝装置锁紧螺丝3。此时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并且平行光管光轴与望远镜光轴重合。至此分光计调整完毕。</p><p>3.测三棱镜的折射率</p><p>(1)将三棱镜置于载物台上,并使玻璃三棱镜折射面的法线与平行光管轴线夹角约为60度。</p><p>(2)观察偏向角的变化。用光源照亮狭缝,根据折射定律判断折射光的出射方向。先用眼睛(不在望远镜内)在此方向观察,可看到几条平行的彩色谱线,然后慢慢转动载物台,同时注意谱线的移动情况,观察偏向角的变化。顺着偏向角减小的方向,缓慢转动载物台,使偏向角继续减小,直至看到谱线移至某一位置后将反向移动。这说明偏向角存在一个最小值(逆转点)。谱线移动方向发生逆转时的偏向角就是最小偏向角。</p><p>1 用望远镜观察谱线。在细心转动载物台时,使望远镜一直跟踪谱线,并注意观察某一波长谱线的移动情况(各波长谱线的逆转点不同)。在该谱线逆转移动时,拧紧游标盘制动螺丝27,调节游标盘微调螺丝26,准确找到最小偏向角的位置。</p><p>2 测量最小偏向角位置。转动望远镜支架15,使谱线位于分划板的中央,旋紧望远镜支架制动螺丝21,调节望远镜微调螺丝18,使望远镜内的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中央竖线对准该谱线中央,从游标1和游标2读出该谱线折射光线的角度 和 。</p><p>3 测定入射光方向。移去三棱镜,松开望远镜制动螺丝21,移动望远镜支架15,将望远镜对准平行光管,微调望远镜,将狭缝像准确地位于分划板的中央竖直刻度线上,从两游标分别读出入射光线的角度 和 。</p><p>4 按 计算最小偏向角 (取绝对值)。</p><p>5 重复步骤1~6,可分别测出汞灯光谱中各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p><p>6 按式(9)计算出三棱镜对各波长谱线的折射率。计算折射率n的数据表格3。</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五</h3><p>院系名称: 纺织与材料学院</p><p>专业班级:轻化工程11级03班</p><p>姓 名:梁优</p><p>学 号:</p><p>鱼洗</p><p>实验描述:</p><p>鱼洗是中国三大青铜器之一,在鱼洗内注入清水后摩擦其两耳,如果频率恰当,就会出现水面产生波纹,发出嗡嗡的声音并有水花跃出的现象。经验表明,湿润的双手比干燥的双手更容易引起水花飞跃。</p><p>实验原理:</p><p>鱼洗的原理应该是同时应用了波的叠加和共振。摩擦的双手相当于两个相干波源,他们产生的水波在盆中相互叠加,形成干涉图样。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相同。按照我的分析,如果振动的频率接近于鱼洗的固有频率,才会产生共振现象。通过摩擦输入的能量才会激起水花。</p><p>令人不解的是,事实上鱼洗是否能产生水花与双手的摩擦频率并没有关系。在场的同学试着摩擦的时候,无论是缓慢的摩擦还是快速的摩擦,都能引起水花四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鱼洗的原理其实是摩擦引起的自激振动。(就像用槌敲锣一样,敲击后锣面的振动频率并不等于敲击频率。)外界能量(双手的摩擦)输入鱼洗时,就会引起其以自己的固有频率震动。(正如在锣面上敲一下。)</p><p>为什么湿润的双手更容易引起鱼洗的振动呢?从实践的角度,可能是因为湿润的双手有更小的摩擦系数,因为摩擦起来更流畅,不会出现干燥双手可能会出现的“阻塞”情况,这只是我个人猜想,并没有发现资料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p><p>离心力演示仪</p><p>实验描述:</p><p>离心力演示仪是一个圆柱形仪器,中间有一个细柱,细柱穿过一段闭合的硬塑料带上的两个正对小孔。塑料带的一段固定,静止时,系统为一个竖直平面的圆,中间由细柱传过。当摁下仪器上的按钮时,细柱带动塑料带在水平面旋转起来。当旋转速度增大时,可以看到塑料带的自由端延细柱向下运动,整个塑料带变成旋转的椭圆形状。</p><p>实验原理:</p><p>离心力是一个惯性力,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绕旋转中心转动的物体有脱离中心延半径方向向外运动的趋势,产生这种趋势的力即称为离心力。当启动仪器时,塑料带各部分均作水平方向的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由临近部分的塑料小段的拉力的径向分力提供。每一个塑料小段均收到来自前后两个塑料小段的拉力。由于塑料带下端是固定的,因此在塑料带的下半部分,每个塑料小段的受力均可分解成提供向心力的径向分力和竖直向下的分力。对其上半圆部分也有类似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塑料带一段固定是这个仪器最重要的条件,这样塑料带的下半部分的受力结果才能确定,进而上半部分每个塑料小段所受的两个拉力的关系才能确定。在竖直向下的分力作用下,塑料带被压扁成为旋转的椭圆。</p><p>辉光球</p><p>实验描述:</p><p>辉光球是圆形球体,实验室中还有一个为圆盘形状。工作时会发出动感绚烂的五彩辉光,有一种魔幻效果。仔细观察辉光球,可以看到其中的气体,蓝色的一个辉光球尤为明显。当将手指放上去时,手指接触球体的部分会被辉光点亮,同时球中会有一缕气体与碰触的位置连接,十分美丽。另外观察得知,如果用笔、尺子等其他物体接触辉光球,也会出现上述现象,但强度与用手指接触相比小得多。</p><p>实验原理:</p><p>辉光球的另一个名称是电离子魔幻球,顾名思义,它的工作原理与电离有关。经查资料得知,稀薄的稀有气体在高频的强电场作用下会发生电离作用。而从生活中的霓虹灯得知,稀有气体如果电离,则会发光,具体的颜色与气体种类有关。根据查到的资料了解,在我们的实验室的辉光球中,发出红绿蓝三色辉光的圆盘可能充有he,</p><p>ne</p><p>和xe,蓝色的辉光球中可能充有ar。在人手触摸辉光球时,由于人体和大地相连,人触摸的位置的电势与大地的电势相等,整个辉光球的电场分布不再均匀,手指碰触的地方有更低的电势,所以会更加明亮,同时,辉光球中央的电极与人手之间的电势差会更大,因而形成的辉光弧线会一直跟随人的手指。</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六</h3><p>____级__班__号</p><p>姓名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p><p>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p><p>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p><p>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 实验原理</p><p>1.提出问题:</p><p>凸透镜成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p><p>2.猜想与假设:</p><p>(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p><p>(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p><p>3.设计并进行实验:</p><p>(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p><p>(2)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一致。</p><p>(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p><p>(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p><p>(5)整理器材。</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七</h3><p>1、用热分析法(步冷曲线法)测绘zn-sn二组分金属相图;</p><p>2、掌握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p><p>1、简单的二组分金属相图主要有几种?</p><p>2、什么是热分析法?步冷曲线的线、点、平台各代表什么含义?</p><p>3、采用热分析法绘制相图的关键是什么?</p><p>4、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p><p>不用整段抄写,列出关键操作要点,推荐用流程图表示。</p><p>组成为w(zn)=0.7的样品的温度-时间记录表</p><p>时间 τ/min 温度 t/oc</p><p>开始测量 0 380</p><p>第一转折点</p><p>第二平台点</p><p>结束测量</p><p>1.学生姓名、学号、实验组号及组内编号;</p><p>2.实验题目:</p><p>3.目的要求:(一句话简单概括)</p><p>4.仪器用具: 仪器名称及主要规格(包括量程、分度值、精度等)、用具名称。</p><p>5.实验原理:简单但要抓住要点,要写出试验原理所对应的公式表达式、公式中各物理参量的名称和物理意义、公式成立的条件等。画出简单原理图等。</p><p>6.实验内容;</p><p>7.数据表格:画出数据表格(写明物理量和单位);</p><p>8.数据处理及结果(结论):按实验要求处理数据。</p><p>9.作业题:认真完成实验教师要求的思考题。</p><p>10.讨论: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数据结果、误差分析等进行总结,对进一步的想法和建议等进行讨论。</p><p>实验报告要求</p><p>1.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报告要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报告纸,作图要用坐标纸。</p><p>2.报告中的线路图、光路图、表格必须用直尺画。</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八</h3><p>实验目的:见教材。实验仪器见教材。</p><p>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例:(一)低碳钢试件</p><p>强度指标:</p><p>ps=xx22.1xxxkn屈服应力ζs= ps/a xx273.8xxxmpa p b =xx33.2xxxkn强度极限ζb= pb /a xx411.3xxxmpa</p><p>塑性指标:伸长率l1—ll100%aa1a33.24 %</p><p>面积收缩率100%</p><p>68.40 %</p><p>低碳钢拉伸图:</p><p>(二)铸铁试件</p><p>强度指标:</p><p>最大载荷pb =xx14.4xxx kn</p><p>强度极限ζb= pb / a = x177.7xx m pa</p><p>问题讨论:</p><p>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p><p>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p><p>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p><p>2、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p><p>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p><p>教师签字:x xxxxxxx</p><p>日期:xxx xxxxx</p><p>实验目的:见教材。实验原理:见教材。</p><p>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例:(一)试验记录及计算结果</p><p>问题讨论:</p><p>分析铸铁试件压缩破坏的原因。</p><p>答:铸铁试件压缩破坏,其断口与轴线成45°~50°夹角,在断口位置剪应力已达到其抵抗的最大极限值,抗剪先于抗压达到极限,因而发生斜面剪切破坏。</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九</h3><p>将物体放入水中,测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满满的量筒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可以间接得到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的体积</p><p>然后将物体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测量水下部分的质量。</p><p>通过公式计算其密度。</p><p>然后总体测量整块物体的质量</p><p>计算得出全部体积。</p><p>取一量杯,水面与杯面平齐,想办法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细针将其按入水中),称量溢出水的体积即可。</p><p>如果容器是个圆柱形,把里面放满水,然后把物体放入水中,在把物体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p><p>圆柱的面积=底面积×高</p><p>如果物体不下沉,就把物体上系一个铁块放入水中,测出铁块和物体的体积,然后再测出铁块的体积,接着用它们的总体积减去铁块的体积就得出物体的体积.</p><p>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p><p>溶于水的物体 用与物体不相溶的液体测量</p><p>不下沉的物体 用密度比物理小的液体测量</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十</h3><p>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p><p>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p><p>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p><p>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p><p>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p><p>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p><p>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p><p>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p><p>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十一</h3><p>: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p><p>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p><p>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p><p>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p><p>;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p><p>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p><p>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p><p>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p><p>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p><p>5.自我评估。</p><p>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p><p>6.交流与应用。</p><p>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十二</h3><p>掌握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密度的原理。</p><p>了解比重瓶法测密度的特点。</p><p>掌握比重瓶的用法。</p><p>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p><p>物体的密度,为物体质量,为物体体积。通常情况下,测量物体密度有以下三种方法:</p><p>1、对于形状规则物体</p><p>根据,可通过物理天平直接测量出来,可用长度测量仪器测量相关长度,然后计算出体积。再将、带入密度公式,求得密度。</p><p>2、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密度。</p><p>测固体(铜环)密度</p><p>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为。如果将固体(铜环)分别放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称衡,得到的质量分别为,则</p><p>1、测液体(盐水)的密度</p><p>将物体(铜环)分别放在空气、水和待测液体(盐水)中,测出其质量分别为、和,同理可得</p><p>2、测石蜡的密度</p><p>石蜡密度</p><p>——石蜡在空气中的质量</p><p>——石蜡和铜环都放在水中时称得的二者质量</p><p>——石蜡在空气中,铜环放在水中时称得二者质量</p><p>3、用比重瓶法测定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小颗粒的密度</p><p>1、测液体的密度</p><p>——空比重瓶的质量</p><p>——盛满待测液体时比重瓶的质量</p><p>——盛满与待测液体同温度的纯水的比重瓶的质量</p><p>固体颗粒的密度为</p><p>——-待测细小固体的质量</p><p>——盛满水后比重瓶及水的质量</p><p>——比重瓶、水及待测固体的总质量</p><p>tw—05型物理天平、纯水、吸水纸、细绳、塑料杯、比重瓶</p><p>待测物体:铜环和盐水、石蜡</p><p>调整天平</p><p>⑴调水平旋转底脚螺丝,使水平仪的气泡位于中心。</p><p>⑵调空载平衡空载时,调节横梁两端的调节螺母,启动制动旋钮,使天平横梁抬起后,天平指针指中间或摆动格数相等。</p><p>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量铜环和盐水的密度</p><p>⑴先把物体用细线挂在天平左边的秤钩上,用天平称出铜环在空气中质量。</p><p>⑵然后在左边的托盘上放上盛有纯水的塑料杯。将铜环放入纯水中,称得铜环在水中的质量。</p><p>⑶将塑料杯中的水倒掉,换上盐水重复上一步,称出铜环在盐水中的质量。</p><p>⑷将测得数据代入公式计算。</p><p>测石蜡的密度</p><p>测量石蜡单独在空气中的质量,石蜡和铜环全部浸入水中对应的质量,石蜡吊入空中,铜环浸入水中时的质量。代入公式计算。</p><p>4、用比重瓶法测定盐水和不溶于液体的细小铅条的密度</p><p>⑴测空比重瓶的质量。</p><p>⑵测盛满与待测盐水同温度的纯水的比重瓶的质量。</p><p>⑶测盛满盐水时比重瓶的质量。</p><p>⑷测待测细小铅条的质量。</p><p>⑸测比重瓶、水及待测固体的总质量。</p><p>5、记录水温、湿度及大气压强。</p><p>五、数据及数据处理:</p><p>(一)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铜环、盐水和石蜡的密度</p><p>水温水的密度湿度</p><p>大气压强</p><p>136.32 120.55 119.76 49.24 118.74 170.25</p><p>铜块密度</p><p>盐水密度</p><p>石蜡密度</p><p>(二)用比重瓶法测密度</p><p>测定盐水的密度</p><p>水温水的密度湿度</p><p>大气压强</p><p>26.55 74.57 76.27 0.05</p><p>待测盐水的密度</p><p>测定细小铅条的密度</p><p>水温水的密度湿度</p><p>大气压强</p><p>32.36 74.57 104.20 0.05</p><p>待测铅条的密度</p><p>通过实验掌握了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p><p>掌握了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p><p>掌握了采用比重瓶测密度的方法。但让液流沿着瓶壁慢慢地流进瓶中,避免在瓶壁产生气泡较难。</p><p>通过处理数据,进一步熟悉了有效数字、不确定度等基本物理概念,并掌握了其计算方法。</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十三</h3><p>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p><p>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p><p>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p><p>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p><p>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p><p>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p><p>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p><p>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p><p>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p><p>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p><p>>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p><p>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p><p>【杨氏干涉实验】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p><p>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p><h3 class='h3_title'>物理实验报告评语篇十四</h3><p>1.实验目的</p><p>(1)练习组装滑轮组。</p><p>(2)学地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p><p>2.实验器材。</p><p>滑轮、组绳、钩码、弹簧称、刻度尺、铁架台。</p><p>3.实验步骤</p><p>(1)用弹簧称测出钩码重力g</p><p>(2)按图组装,滑轮记下钩码位置和绳子自由端的位置。</p><p>(3)用弹簧称匀速拉动绳子到某一位置并记下该位置及钩码位置。</p><p>(4)量出钩码移动高度h,人和绳子自由端移动位置s</p><p>(5)计算w有用w总及η填入表格。</p><p>(6)改变绳子绕法或增加滑轮重复上述实验。</p><p>1.实验目的</p><p>(1)学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p><p>(2)学会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p><p>2.实验器材</p><p>长木板、木块(2块)、弹簧称、刻度尺</p><p>3.实验步骤</p><p>(1)用弹簧称测小木块重力g。</p><p>(2)搭建斜面,在斜面底部和顶部的合适位置各面一条线作起始点和终点,并测出两条线之间的距离l及高度h</p><p>(3)用弹簧称拉动木块匀速滑动记下弹簧称的示数f</p> </div></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