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p>一提起端午节,人们便想起了吃粽子、划龙船。可是“端午”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又是为什么,你知道吗?</p><p>“端午”本为“端五”。“端”有“初”、“始”的意思,所以阴历五月初五称为端五。到了唐代,因为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璟为了讨好皇帝,避用“五”字以示帝尊,用同音字“午”替换了“五”字。从此端五正式改为端午了。</p><p>端午这一天成为节日有很多种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p><p>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大夫,楚王不听他的正确的治国主张,反而将他免职流放到沅湘一带。他在流放中看到楚国衰亡,人民遭受苦难,自己有无力挽救,心中悲愤难忍,便于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投入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得知后,竟想划船来救,但已赶救不及,百姓们又恐江中鱼鳖吞食屈原的遗体,便用竹壳裹米投入江中喂鱼,从此划龙舟、包粽子便成了端午习俗。</p><p>除了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外,也有认为是纪念曹娥的。</p><p>曹娥是汉代上虞人,相传她14岁时父亲淹死与江中,曹娥为寻找父亲尸体,沿江痛苦17天后投江而死,这天恰好为农历五月初五,当人们发现曹娥尸体时,却见她抱着父亲躺在水中,嘴上还挂着一丝笑意,十分感人。江浙百姓为她这种孝心美德所感,每年五月初五都要纪念她,还将这条江命名为曹娥江,五月初五又称为女儿节。</p><p>端午节的来历,除了对纪念古人的说法外,有些学者是认为是源于我国古代的防疫巫医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p><p>因为到了五月初五,表明盛夏即将来临,百虫已滋生,疫病将流行,我国古代的南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都把五月称为“毒月”,所以古代有在端午这天煮兰草汤沐浴去病的传统,这是端午最古老的习俗,因而古代称为端午为“浴兰节”。除了用药汤沐浴之外,流传至今的还有将艾草、菖蒲之类的草药挂于门口,防治瘟疫及虫害,吃雄黄酒就是为了解蛇毒啊!</p><p>巫医流传下来的习俗,便是妇女们用五色线裹三角小彩粽,用黄绒布缝制小老虎。彩粽是为讨吉利,小老虎是为了图健壮,在西南,妇女们端午节在手腕及脚腕缠五色丝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这都是为了避邪。</p><p>尽管端午节的来由有各种说法,但是老百姓普遍相信的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这一说法。这正说明屈原的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诗文对后世影响太大,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受到广大人民普通的尊敬和纪念。</p><p>啊!看来端午节的由来可真多呀!</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