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多篇
<p>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p><h3 class="h3_title">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多篇一</h3><p>一、学习目标</p><p>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p><p>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p><p>二、重点难点</p><p>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p><p>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p><p>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p><p>三、合作学习</p><p>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p><p>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p><p>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p><p>1、请看乘法公式</p><p>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p><p>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p><p>a2—b2=(a+b)(a—b)</p><p>2、公式讲解</p><p>如x2—16</p><p>=(x)2—42</p><p>=(x+4)(x—4)。</p><p>9m2—4n2</p><p>=(3m)2—(2n)2</p><p>=(3m+2n)(3m—2n)。</p><p>四、精讲精练</p><p>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p><p>(1)25—16x2;</p><p>(2)9a2—b2。</p><p>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p><p>(1)9(m+n)2—(m—n)2;</p><p>(2)2x3—8x。</p><p>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p><p>(1)(a+b)2—c2=a2+2ab+b2—c2。</p><p>(2)a4—1=(a2)2—1=(a2+1)(a2—1)。</p><p>五、课堂练习</p><p>教科书练习。</p><p>六、作业</p><p>1、教科书习题。</p><p>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p><p>3、若x2—y2=30,x—y=—5求x+y。</p><h3 class="h3_title">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多篇二</h3><p>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p><p>1、介绍七巧板</p><p>师:你们玩过七巧板吗?你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的吗?</p><p>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七巧板。七巧板是由七块图形组成的,它可以拼出丰富的图案来。外国人管它叫“中国魔板”,在他们看来,没有哪一种智力玩具比它更神奇的了。</p><p>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出示课题)</p><p>【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的“七巧板”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p><p>二、尝试探索 建立模型</p><p>(一)认一认 形成表象</p><p>师:老师这儿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改变方向后问: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p><p>不管平行四边形的方向怎样变化,它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图贴在黑板上)</p><p>(二)找一找 感知特征</p><p>1、在例题图中找平行四边形</p><p>师: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在这上面找到平行四边形吗?</p><p>2、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p><p>师: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平行四边形,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可相机出示:活动衣架)</p><p>(三)做一做 探究特征</p><p>1、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平行四边形,现在你能利用手边的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p><p>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并选代表在班级里汇报。</p><p>3、刚才同学们成功的做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吗?你是怎样发现的?(小组交流)</p><p>4、全班交流,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度。)</p><p>【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还要用眼睛看,用耳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里通过认平行四边形、找平行四边形和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经历由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p><p>(四)练一练 巩固表象</p><p>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p><p>(五)画一画 认识高、底</p><p>1、出示例题,你能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吗?(学生在自制的图上画)说说你是怎么量的?</p><p>2、师:刚才你们画的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p><p>3、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书上是怎么说的呢?(学生看书)</p><p>4、这样的高能画多少条呢?为什么?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机动)</p><p>5、教学“试一试”。(学生各自量,交流时强调底与高的对应关系)</p><p>6、画高(想想做做第5题)(提醒学生画上直角标记)</p><p>三、动手操作 巩固深化</p><p>1、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p><p>第3题:拼一拼、移一移,说说怎样移的?</p><p>第4题引入:木匠张师傅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成两部分,拼成一张长方形桌面,假如你是张师傅,该怎么锯呢?想试试吗?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试一试。</p><p>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课前做好,课上活动。)</p><p>(1)师拿出自做的长方形,捏住对角相反方向拉一拉,看你发现了什么?师做生观察,互相交流。</p><p>(2)判断: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小组交流然后再说理由,此时老师可问学生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特殊在哪了?</p><p>(3)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p><p>师再捏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向里推。看你发现了什么?</p><p>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觉得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呢?(不稳定性、容易变形)</p><p>(4)特性的应用</p><p>师: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举例后阅读教科书P45“你知道吗?”)</p><p>【设计意图:】</p><p>四、畅谈收获 拓展延伸</p><p>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p><p>2、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我们学过的图形。</p><p>3、寻找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p><p>【设计意图:扩展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课内课外密切结合。课结束时,布置实践作业,要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到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数学,增强数学学习的亲切感和实用性。】</p><h3 class="h3_title">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多篇三</h3><p>学习目标:</p><p>1、巩固对整式乘法法则的理解,会用法则进行计算</p><p>2、在学生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是学生认识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是整式乘法的关键,“多乘多”、“单乘多”都转化为单项式相乘。</p><p>3、在通过学生练习中,体会运算律是运算的通性,感受转化思想。。</p><p>4、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p><p>学习重点:整式乘法的法则运用</p><p>学习难点:整式乘法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p><p>学习过程</p><p>1、 学习准备</p><p>1、 你能写出整式乘法的法则吗?试一试。</p><p>2、 谈谈在整式乘法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p><p>利用课下时间和同学交流一下,能解决吗?</p><p>2、 合作探究</p><p>1、 练习</p><p>(1)(-5a2b)(2 a2bc) (2)(- ax)( - bx3)</p><p>(3)(2x104)(6x105) (4) ( x) •2x3 •( -3x2)</p><p>2、结合上面练习,谈谈在单项式乘单项式运算中怎样进行计算?要注意些什么?</p><p>3、练习</p><p>(1)(-3x)(4x2- x+1) (2)(-xy)(2x-5y-1)</p><p>(3)(2x+3) (4x+1) (4)(x+1)(x2-2x+3)</p><p>4、结合上面练习,体会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运算中,都是以单项式乘单项式为基础、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p><p>3、 自我测试</p><p>1、3x2• (-4xy) •(- xy)=</p><p>2、 若(mx3)•(2xn)=-8x18,则m=</p><p>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x-4,2x和x,它的体积是</p><p>4、若m2-2m=1,则2m2-4m+2008的值是</p><p>5、解方程:1-(2x+1)(x-2)= x2-(3x-1)(x+3)-11</p><p>6、当(x2+mx+8)(x2-3x+n)展开后, 如果不含x2和x3的项,求(-m)3n的值。</p><p>7、计算:(y+1)(y2-y+1)+y(1+y)(1-y),其中y=- 。</p><p>8、(2009 北京)已知x2-5x=14,(x-1)(2x-1)-(x+1)2+1的值。</p><p>9、某公园要建如图所示的形状的草坪(阴影部分),求铺设草坪多少m2?若每平</p><p>方米草坪260元,则为修建该草坪需投资多少元?</p><h3 class="h3_title">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多篇四</h3><p>教学目标:</p><p>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p><p>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p><p>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p><p>教学重点:</p><p>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p><p>教学难点:</p><p>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p><p>教学案例:</p><p>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p><p>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p><p>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p><p>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p><p>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p><p>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p><p>①-x2+y2②-x2-y2③4-9x2</p><p>④(x+y)2-(x-y)2⑤a4-b4</p><p>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p><p>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p><p>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p><p>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p><p>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p><p>生展示自学成果。</p><p>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p><p>生2:-x2+y2=-(x2-y2)=-(x+y)(x-y)</p><p>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p><p>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p><p>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p><p>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p><p>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p><p>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p><p>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p><p>(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③、④、⑤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若能把问题2改为:</p><p>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p><p>(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p><p>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批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始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通,会举一反三。</p><h3 class="h3_title">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多篇五</h3><p><strong>一、教学目标</strong></p><p>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够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p><p>2、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确定a,b,c的值。</p><p><strong>二、(重)难点预见</strong></p><p>重点:知道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能够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确定a,b,c的值。</p><p><strong>三、学法指导</strong></p><p>结合教材和预习学案,先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小对子之间进行帮扶,完成学习任务。</p><p><strong>四、教学过程</strong></p><p>开场白设计:</p><p>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什么形式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方程怎么解答呢?它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课,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新的收获。</p><p>1、忆一忆</p><p>在前面我们曾经学习了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指的是什么含义?一次呢?你能猜想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吗?</p><p>学法指导:</p><p>本节课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先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四边形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学习四边形的边、角、顶点,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则可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p><p>2、想一想</p><p>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只列出方程,不进行解答:</p><p>(1)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2cm,矩形的面积是15cm,求这个矩形的长和宽。</p><p>(2)两个连续正整数的平方和是313,求这两个正整数。</p><p>(3)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都是整数,它的斜边长为13cm,两条直角边的差为7cm,求两条直角边的长。</p><p>预习困难预见:</p><p>(1)学生在列方程时没有搞清楚“平方和”与“和的平方”的区别,以至于把方程列错了。</p><p>(2)学生在解答第(3)题时,设未知数时忘记带单位。</p><p>(3)还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只列方程,以至于学生列出方程后尝试着解方程,导致耽误了一些时间。</p><p>改进措施:</p><p>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失误及时引导;小组内互查,辩论,质疑。</p><p>3、议一议</p><p>请同学们将上面的方程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整理:</p><p>(1)使方程的右边为0(2)方程的左边按x的降幂排列。我们会得到:</p><p>① ② ③</p><p>你能发现上面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p><p>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在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几点?哪几点?如果给你一个方程,让你判定它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你关键看哪几方面?</p><p>学法指导</p><p>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同学们剖析定义,总结判定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p><p>4、试一试</p><p>下面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为什么?</p><p>①ax-x+2=0;②-x+x=0;③x=1;④-2x+1=0;⑤x+y-1=0; ⑥2x+3=2-x;⑦y-4y=0</p><p>方法提升:</p><p>由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只有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整式方程;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否则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p><p>口诀生成:</p><p>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并不难,三个条件要找全:一元,二次,整式判,正确答案就出现。</p><p>5、学一学</p><p>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bx +c =0(a,b,c为常数,a≠0)的形式,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bx,c 分别称为这个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你能指出下列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吗?请你用a,b,c表示出来。</p><h3 class="h3_title">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多篇六</h3><p>一、学习目标:</p><p>1、添括号法则。</p><p>2、利用添括号法则灵活应用完全平方公式</p><p>二、重点难点</p><p>重 点: 理解添括号法则,进一步熟悉乘法公式的合理利用</p><p>难 点: 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中适当添括号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p><p>三、合作学习</p><p>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p><p>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运算并回忆去括号法则。</p><p>(1)4+(5+2) (2)4-(5+2) (3)a+(b+c) (4)a-(b-c)</p><p>去括号法则:</p><p>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每一项都不变号;</p><p>如果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p><p>1、在等号右边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项:</p><p>(1)a+b-c=a+( ) (2)a-b+c=a-( )</p><p>(3)a-b-c=a-( ) (4)a+b+c=a-( )</p><p>2、判断下列运算是否正确。</p><p>(1)2a-b- =2a-(b- ) (2)m-3n+2a-b=m+(3n+2a-b)</p><p>(3)2x-3y+2=-(2x+3y-2) (4)a-2b-4c+5=(a-2b)-(4c+5)</p><p>添括号法则:添上一个正括号,扩到括号里的不变号,添上一个负括号,扩到括号里的要变号。</p><p>五、精讲精练</p><p>例:运用乘法公式计算</p><p>(1)(x+2y-3)(x-2y+3) (2)(a+b+c)2</p><p>(3)(x+3)2-x2 (4)(x+5)2-(x-2)(x-3)</p><p>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p><p>五、小结:</p><p>去括号法则</p><p>六、作业:</p><p>教科书习题</p><h3 class="h3_title">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多篇七</h3><p><strong>例题讲解</strong></p><p>引入问题:有甲乙两种客车,甲种客车每车能拉30人,乙种客车每车能拉40人,现在有400人要乘车,</p><p>1、你有哪些乘车方案?</p><p>2、只租8辆车,能否一次把客人都运送走?</p><p>问题2;怎样租车</p><p>某学校计划在总费用2300元的限额内,利用汽车送234名学生和6名教师集体外出活动,每辆汽车上至少有1名教师。现有甲、乙两种大客车,它们的载客量和租金如表:</p><p>甲种客车乙种客车</p><p>载客量(单位:人/辆)4530</p><p>租金(单位:元/辆)400280</p><p>(1)共需租多少辆汽车?</p><p>(2)给出最节省费用的租车方案。</p><p>分析;</p><p>(1)要保证240名师生有车坐</p><p>(2)要使每辆汽车上至少要有1名教师</p><p>根据(1)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小于____;根据(2)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大于____。综合起来可知汽车总数为_____。</p><p>设租用x辆甲种客车,则租车费用y(单位:元)是x的函数,即</p><p>y=400x+280(6-x)</p><p>化简为:y=120x+1680</p><p>讨论:</p><p>根据问题中的条件,自变量x的取值应有几种可能?</p><p>为使240名师生有车坐,x不能小于____;为使租车费用不超过2300元,X不能超过____。综合起来可知x的取值为____。</p><p>在考虑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你能得出几种不同的租车方案?为节省费用应选择其中的哪种方案?试说明理由。</p><p>方案一:</p><p>4两甲种客车,2两乙种客车</p><p>y1=120×4+1680=2160</p><p>方案二:</p><p>5两甲种客车,1辆乙种客车</p><h3 class="h3_title">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多篇八</h3><p>一、学习目标:</p><p>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p><p>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p><p>二、重点难点</p><p>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p><p>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p><p>三、合作学习</p><p>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p><p>(1)2001×1999</p><p>(2)998×1002</p><p>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p><p>(1)(x+1)(x—1);</p><p>(2)(m+2)(m—2)</p><p>(3)(2x+1)(2x—1);</p><p>(4)(x+5y)(x—5y)。</p><p>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p><p>即:(a+b)(a—b)=a2—b2</p><p>四、精讲精练</p><p>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p><p>(1)(3x+2)(3x—2);</p><p>(2)(b+2a)(2a—b);</p><p>(3)(—x+2y)(—x—2y)。</p><p>例2:计算:</p><p>(1)102×98;</p><p>(2)(y+2)(y—2)—(y—1)(y+5)。</p><p>随堂练习</p><p>计算:</p><p>(1)(a+b)(—b+a);</p><p>(2)(—a—b)(a—b);</p><p>(3)(3a+2b)(3a—2b);</p><p>(4)(a5—b2)(a5+b2);</p><p>(5)(a+2b+2c)(a+2b—2c);</p><p>(6)(a—b)(a+b)(a2+b2)。</p><p>五、小结</p><p>(a+b)(a—b)=a2—b2</p><h3 class="h3_title">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多篇九</h3><p>教学目标:</p><p>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p><p>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p><p>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p><p>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p><p>教学重点:</p><p>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p><p>教学难点:</p><p>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p><p>教学方法:</p><p>归纳教学法。</p><p>教学过程:</p><p>一、知识回顾与思考</p><p>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p><p>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p><p>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p><p>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p><p>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p><p>如3,2,3,5,3,4中3是众数。</p><p>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p><p>(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p><p>(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p><p>(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p><p>(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p><p>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p><p>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p><p>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p><p>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p><p>二、例题讲解:</p><p>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p><p>三、课堂练习:复习题A组</p><p>四、小结:</p><p>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p><p>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p><p>五、作业:复习题B组、C组(选做)</p><h3 class="h3_title">2022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多篇十</h3><p>一、学习目标</p><p>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p><p>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p><p>二、重点难点</p><p>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p><p>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p><p>三、合作学习</p><p>(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p><p>(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p><p>1、计算下列各式:</p><p>(1)(am+bm)÷m;</p><p>(2)(a2+ab)÷a;</p><p>(3)(4x2y+2xy2)÷2xy。</p><p>2、提问:</p><p>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p><p>②还有什么发现吗?</p><p>(三)总结法则</p><p>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p><p>2、本质:</p><p>四、精讲精练</p><p>(1)(12a3—6a2+3a)÷3a;</p><p>(2)(21x4y3—35x3y2+7x2y2)÷(—7x2y);</p><p>(3)[(x+y)2—y(2x+y)—8x]÷2x;</p><p>(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p><p>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p><p>五、小结</p><p>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p><p>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p><p>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p><p>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p><p>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p><p>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p><p>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