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两个文言段落,完成问题 。(16分)
<dl> <dt> <p>阅读两个文言段落,完成问题 。(16分)<br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br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br />【小题1】解释选文中划线的字词。(4分)<br /><u>先</u>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u> </u><u> </u><u> </u> <u>微</u>斯人,吾谁与归 <u></u><u></u><u></u><br />不<u>以</u>物喜 <u></u><u> </u><u> </u> <u>或</u>夜昏怠 <u></u><u> </u><u> </u> <br />【小题2】用“/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2分)<br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br />【小题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br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br />译文:<u> </u><u> </u><u></u><br />(2)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br />译文:<u> </u><u> </u><u></u><br />【小题4】读了有关范仲淹的两篇短文 ,你有哪些感想?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4分)<br /><u> </u><u> </u><u></u><br /><u> </u></p> </dt> <dd> <p><span class="option">答案</span><i><br />【小题1】在……之前 非,如果没有因为有时<br />【小题2】孤/ 依/ (划错一处即不给分)<br />【小题3】(1)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br />(2)于是就精通《六经》的要义,慷慨激昂,立下了为天下干一番事业的志向。<br />【小题4】(1)自古英雄多磨难。忧患出人才。志向高远者方能成功,应珍惜当今生活,抓住机会磨练自己等。</i></p> <p><span class="parsing">解析</span><i>【小题1】试题分析:“<u>先</u>”应译作“在……之前”,“或、以”是多义词,此句中应译为“有时”“因为”。“微”在句中不是“少”,而是“没有”的意思。<br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br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br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整体理解这个句子,“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的意思是此句的意思是“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理解之后可根据句意画出停顿为“范仲淹二岁而孤/ 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br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诵读文言语句的能力。<br />点评: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即先将句子翻译一下,看有几层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将句子划开。<br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心”“或”“大通”等。“心”在此句中应译为“思想感情”,“或”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此句中应译为“或许”, “大通”是“精通”的意思,根据语境即可推出。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br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br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br />【小题4】试题分析:“你有哪些感想”是审题的要点,可知不能写一点。根据甲乙两文都可知道范仲淹有大志于天下,因此可总结出:人要有志向。根据乙文中范仲淹的人生经历可知,人在忧患中要奋发方可有为等。<br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概括能力。<br />点评:理解两文内容与主旨,找到两文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不同角度总结出文章内容给我们的启示。启示要根据文中人物的故事、故事的情节、人物的言行等来谈。记住千万不可脱离原文内容。</i></p> </dd> </d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