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2021
<p>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2021,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小编给大家整理了<strong>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2021</strong>,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如果想要获取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优学网范文网。</p><h3>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h3><p>(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p><p>目录</p><p>第一编总则</p><p>第一章基本规定</p><p>第二章自然人</p><p>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p><p>第二节监护</p><p>第三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p><p>第四节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p><p>第三章法人</p><p>第一节一般规定</p><p>第二节营利法人</p><p>第三节非营利法人</p><p>第四节特别法人</p><p>第四章非法人组织</p><p>第五章民事权利</p><p>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p><p>第一节一般规定</p><p>第二节意思表示</p><p>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p><p>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p><p>第七章代理</p><p>第一节一般规定</p><p>第二节委托代理</p><p>第三节代理终止</p><p>第八章民事责任</p><p>第九章诉讼时效</p><p>第十章期间计算</p><p>第二编物权</p><p>第一分编通则</p><p>第一章一般规定</p><p>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p><p>第一节不动产登记</p><p>第二节动产交付</p><p>第三节其他规定</p><p>第三章物权的保护</p><p>第二分编所有权</p><p>第四章一般规定</p><p>第五章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p><p>第六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p><p>第七章相邻关系</p><p>第八章共有</p><p>第九章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p><p>第三分编用益物权</p><p>第十章一般规定</p><p>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p><p>第十二章建设用地使用权</p><p>第十三章宅基地使用权</p><p>第十四章居住权</p><p>第十五章地役权</p><p>第四分编担保物权</p><p>第十六章一般规定</p><p>第十七章抵押权</p><p>第一节一般抵押权</p><p>第二节最高额抵押权</p><p>第十八章质权</p><p>第一节动产质权</p><p>第二节权利质权</p><p>第十九章留置权</p><p>第五分编占有</p><p>第二十章占有</p><p>第三编合同</p><p>第一分编通则</p><p>第一章一般规定</p><p>第二章合同的订立</p><p>第三章合同的效力</p><p>第四章合同的履行</p><p>第五章合同的保全</p><p>第六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p><p>第七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p><p>第八章违约责任</p><p>第二分编典型合同</p><p>第九章买卖合同</p><p>第十章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p><p>第十一章赠与合同</p><p>第十二章借款合同</p><p>第十三章保证合同</p><p>第一节一般规定</p><p>第二节保证责任</p><p>第十四章租赁合同</p><p>第十五章融资租赁合同</p><p>第十六章保理合同</p><p>第十七章承揽合同</p><p>第十八章建设工程合同</p><p>第十九章运输合同</p><p>第一节一般规定</p><p>第二节客运合同</p><p>第三节货运合同</p><p>第四节多式联运合同</p><p>第二十章技术合同</p><p>第一节一般规定</p><p>第二节技术开发合同</p><p>第三节技术转让合同和技术许可合同</p><p>第四节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p><p>第二十一章保管合同</p><p>第二十二章仓储合同</p><p>第二十三章委托合同</p><p>第二十四章物业服务合同</p><p>第二十五章行纪合同</p><p>第二十六章中介合同</p><p>第二十七章合伙合同</p><p>第三分编准合同</p><p>第二十八章无因管理</p><p>第二十九章不当得利</p><p>第四编人格权</p><p>第一章一般规定</p><p>第二章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p><p>第三章姓名权和名称权</p><p>第四章肖像权</p><p>第五章名誉权和荣誉权</p><p>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p><p>第五编婚姻家庭</p><p>第一章一般规定</p><p>第二章结婚</p><p>第三章家庭关系</p><p>第一节夫妻关系</p><p>第二节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近亲属关系</p><p>第四章离婚</p><p>第五章收养</p><p>第一节收养关系的成立</p><p>第二节收养的效力</p><p>第三节收养关系的解除</p><p>第六编继承</p><p>第一章一般规定</p><p>第二章法定继承</p><p>第三章遗嘱继承和遗赠</p><p>第四章遗产的处理</p><p>第七编侵权责任</p><p>第一章一般规定</p><p>第二章损害赔偿</p><p>第三章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p><p>第四章产品责任</p><p>第五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p><p>第六章医疗损害责任</p><p>第七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p><p>第八章高度危险责任</p><p>第九章饲养动物损害责任</p><p>第十章建筑物和物件损害责任</p><p>附则</p><p>第一编总则</p><p>第一章基本规定</p><p>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p><p>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p><p>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p><p>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p><p>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p><p>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p><p>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p><p>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p><p>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p><p>第十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p><p>第十一条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p><p>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p><p>第二章自然人</p><p>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p><p>第十三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某某,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p><p>第十四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p><p>第十五条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p><p>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p><p>第十七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p><p>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p><p>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p><p>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p><p>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p><p>第二十一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p><p>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p><p>第二十二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p><p>第二十三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p><p>第二十四条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p><p>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p><p>本条规定的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p><p>第二十五条自然人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住所;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所视为住所。</p><p>第二节监护</p><p>第二十六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p><p>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p><p>第二十七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p><p>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p><p>(一)祖父母、外祖父母;</p><p>(二)兄、姐;</p><p>(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p><p>第二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p><p>(一)配偶;</p><p>(二)父母、子女;</p><p>(三)其他近亲属;</p><p>(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p><p>第二十九条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p><p>第三十条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p><p>第三十一条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p><p>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p><p>依据本条第一款规定指定监护人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临时监护人。</p><p>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擅自变更;擅自变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监护人的责任。</p><p>第三十二条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p><p>第三十三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p><p>第三十四条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p><p>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p><p>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p><p>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p><p>第三十五条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p><p>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p><p>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p><p>第三十六条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p><p>(一)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行为;</p><p>(二)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p><p>(三)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p><p>本条规定的有关个人、组织包括:其他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p><p>前款规定的个人和民政部门以外的组织未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民政部门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p><p>第三十七条依法负担被监护人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的父母、子女、配偶等,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当继续履行负担的义务。</p><p>第三十八条被监护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除对被监护人实施故意犯罪的外,确有悔改表现的,经其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的前提下,视情况恢复其监护人资格,人民法院指定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监护关系同时终止。</p><p>第三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护关系终止:</p><p>(一)被监护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p><p>(二)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p><p>(三)被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死亡;</p><p>(四)人民法院认定监护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p><p>监护关系终止后,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的,应当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p><p>第三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p><p>第四十条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p><p>第四十一条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自其失去音讯之日起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自战争结束之日或者有关机关确定的下落不明之日起计算。</p><p>第四十二条失踪人的财产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者其他愿意担任财产代管人的人代管。</p><p>代管有争议,没有前款规定的人,或者前款规定的人无代管能力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p><p>第四十三条财产代管人应当妥善管理失踪人的财产,维护其财产权益。</p><p>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财产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p><p>财产代管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失踪人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p><p>第四十四条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侵害失踪人财产权益或者丧失代管能力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财产代管人。</p><p>财产代管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财产代管人。</p><p>人民法院变更财产代管人的,变更后的财产代管人有权请求原财产代管人及时移交有关财产并报告财产代管情况。</p><p>第四十五条失踪人重新出现,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失踪宣告。</p><p>失踪人重新出现,有权请求财产代管人及时移交有关财产并报告财产代管情况。</p><p>第四十六条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死亡:</p><p>(一)下落不明满四年;</p><p>(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满二年。</p><p>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请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时间的限制。</p><p>第四十七条对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死亡,有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失踪,符合本法规定的宣告死亡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宣告死亡。</p><p>第四十八条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发生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p><p>第四十九条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并未死亡的,不影响该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p><p>第五十条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死亡宣告。</p><p>第五十一条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除。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是,其配偶再婚或者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的除外。</p><p>第五十二条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以未经本人同意为由主张收养行为无效。</p><p>第五十三条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依照本法第六编取得其财产的民事主体返还财产;无法返还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p><p>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致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财产的,除应当返还财产外,还应当对由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p><p>第四节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p><p>第五十四条自然人从事工商业经营,经依法登记,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p><p>第五十五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家庭承包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p><p>第五十六条个体工商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无法区分的,以家庭财产承担。</p><p>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以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户财产承担;事实上由农户部分成员经营的,以该部分成员的财产承担。</p><p>第三章法人</p><p>第一节一般规定</p><p>第五十七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p>第五十八条法人应当依法成立。</p><p>法人应当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住所、财产或者经费。法人成立的具体条件和程序,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p><p>设立法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p><p>第五十九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p><p>第六十条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p><p>第六十一条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p><p>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p><p>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p><p>第六十二条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p><p>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p><p>第六十三条法人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应当将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登记为住所。</p><p>第六十四条法人存续期间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依法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p><p>第六十五条法人的实际情况与登记的事项不一致的,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p><p>第六十六条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公示法人登记的有关信息。</p><p>第六十七条法人合并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合并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p><p>法人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分立后的法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p><p>第六十八条有下列原因之一并依法完成清算、注销登记的,法人终止:</p><p>(一)法人解散;</p><p>(二)法人被宣告破产;</p><p>(三)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p><p>法人终止,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p><p>第六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人解散:</p><p>(一)法人章程规定的存续期间届满或者法人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p><p>(二)法人的权力机构决议解散;</p><p>(三)因法人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p><p>(四)法人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登记证书,被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p><p>(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p><p>第七十条法人解散的,除合并或者分立的情形外,清算义务人应当及时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p><p>法人的董事、理事等执行机构或者决策机构的成员为清算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p><p>清算义务人未及时履行清算义务,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主管机关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p><p>第七十一条法人的清算程序和清算组职权,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没有规定的,参照***法律的有关规定。</p><p>第七十二条清算期间法人存续,但是不得从事与清算无关的活动。</p><p>法人清算后的剩余财产,按照法人章程的规定或者法人权力机构的决议处理。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p><p>清算结束并完成法人注销登记时,法人终止;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清算结束时,法人终止。</p><p>第七十三条法人被宣告破产的,依法进行破产清算并完成法人注销登记时,法人终止。</p><p>第七十四条法人可以依法设立分支机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分支机构应当登记的,依照其规定。</p><p>分支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产生的民事责任由法人承担;也可以先以该分支机构管理的财产承担,不足以承担的,由法人承担。</p><p>第七十五条设立人为设立法人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法人未成立的,其法律后果由设立人承受,设立人为二人以上的,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p><p>设立人为设立法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产生的民事责任,第三人有权选择请求法人或者设立人承担。</p><p>第二节营利法人</p><p>第七十六条以取得利润并分配给股东等出资人为目的成立的法人,为营利法人。</p><p>营利法人包括有限***、股份***和其他企业法人等。</p><p>第七十七条营利法人经依法登记成立。</p><p>第七十八条依法设立的营利法人,由登记机关发给营利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营利法人的成立日期。</p><p>第七十九条设立营利法人应当依法制定法人章程。</p><p>第八十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p><p>第一千二百五十六条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公共道路管理人不能证明已经尽到清理、防护、警示等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p><p>第一千二百五十七条因林木折断、倾倒或者果实坠落等造成他人损害,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p><p>第一千二百五十八条在公共场所或者道路上挖掘、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造成他人损害,施工人不能证明已经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p><p>窨井等地下设施造成他人损害,管理人不能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p><p>附则</p><p>第一千二百五十九条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超过”、“以外”,不包括本数。</p><p>第一千二百六十条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同时废止。</p><p>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strong>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2021</strong>的全部内容,阅读了这么多,你一定收获了很多,如果想要获取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优学网范文网。</p><p>【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2021】相关推荐文章:</p><p>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2021最新</p><p>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021最新6篇</p><p>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p><p>党课民法典解读心得体会以及感悟范文精选5篇</p><p>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总结 民法典宣传活动总结报告</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