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3 20:19:4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dl> <dt> <p>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br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印第安人谚语<br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老子《道德经》<br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 ——洪应明《菜根谭》<br />以上三句格言,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与联想?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以“由躁入静”为题写一篇文章。<br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p> </dt> <dd> <p><span class="option">答案</span><i>心静自然凉宁静以致远 心灵的宁静 静能生慧静以修身</i></p> <p><span class="parsing">解析</span><i>试题分析:<br />(一)审题立意:本题的三则材料均与“动”“静”相关,找出其共同点即:在“动”中要能“静”下来。所以本题的审题立意应落脚在“静”字上,而不是动与静的关系。所以本题可转化为以“静”为题的作文。围绕“静”,我们可以列出“安静、冷静、宁静、寂静、平静、幽静”等一些常见的词语,然后结合生活,联系社会,心灵的宁静;宁静也是一种美;学习要有一颗宁静的心;静能生慧;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人生目标明确,才能静;人生追求专注,才能静;人生淡泊名利,才能静;静心静悟,智慧在静中孕育;思想在静中放飞;生命在静中升华……<br />(二)联想选例:<br />选取历史上、现实社会中追求心灵之“静”的事例。如:<br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绝不因物质而失去不侍奉权贵的本性,回归田园。在宁静的农耕生活中保持自己纯洁的心志。 ——由此拓展:古代的隐士大都能抛却现实名利上的“躁”,追求心灵的“静”。 2、苏轼:屡次被贬,虽有感伤,但绝不计较自己的名利得失,在大自然中寄托自己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寻求心灵的本性。 ——由此拓展:仕途失意,文坛得意之人也都是“由躁入静”的极好实例。3、丛飞,深圳著名男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他们是夫妇,他们是老师;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年迈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艰苦与辛酸,是幸福与浪漫;不是冲动,是由心的选择。他们就是胡忠和谢晓君,来自成都,多年坚持在海拔4000多米的塔公草原支教,他们感动着我们,他们的“高原红”是当代最健康、最可贵的红润!——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胡忠、谢晓君夫妻的颁奖词 ——上述两例都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由此拓展:古往今来道德完善之人也都是“由躁入静”的事实例证。<br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E级。<br />点评:本题所选三则材料很典型,将一个命题作文隐含于材料之中,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这或许是一个命题的方向。</i></p> </dd> </d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