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dl> <dt> <p>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br />养鸡场销售的斗鸡一般有两种:狠鸡和蔫鸡。狠鸡长得粗壮有力、目露凶光,鸡冠鲜红、羽毛漂亮,它们在鸡群中经过多次争斗,有了自己的地位,已算成名成腕儿,所以售价很高。蔫鸡个头小、眼睛无神、与世无争,它们吃食不多,只能等狠鸡吃饱后才能吃;它们平时也不惹事,吃饱了就缩在角落里,即使有狠鸡过来找碴也很少迎战。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有些蔫鸡的标价却高得离谱,甚至比成名成腕儿的狠鸡的还要高。养鸡人解释说,这样的蔫鸡别看现在个头小,其实以后还能长个儿,力量会变大,加上每天忍受狠鸡的欺辱与挑衅,将来好斗心会更强,战斗力会成倍增加。看了上则寓言,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p> </dt> <dd> <p><span class="option">答案</span><i>参考例文:<br />韬光养晦<br />一个养鸡场,两种斗鸡,表现不同,价格不一。但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为何有些平时表现很差的蔫鸡价格却高于一些善斗的狠鸡呢?<br />因为韬光养晦是一种生存智慧。<br />斗鸡场上,意气风发,敢斗善斗,是强者,但也正因为是强者,所以会招来更多的争斗,最终会在不停的争斗中落败;食槽旁边,唯唯诺诺,躲避逃避,是弱者,但也正因为是弱者,所以会有更多的时间成长、强大,最终化茧成蝶,一飞冲天。<br />被吴国打败的越王勾践,在异国为奴三年,牵马执蹬,过着囚徒的日子,但也正因为勾践这样低三下四,被吴王轻视,最终被释放回国。于是有了卧薪尝胆,有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有了“三千甲兵尽吞吴”。<br />正是这韬光养晦,最终成就了越王的复国大计。<br />有着复国壮志但暂时投靠曹操的刘备,在后园种菜,关张二人十分不解,大加责备,但刘备不生气,不解释。即使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用手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刘备也用雷声惊掉自己手中的筷子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壮志。<br />正是这种示弱,使得刘备能够壮大自己,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br />唐太宗即位,天下初定,宇内疲敝,此时十几万突厥士兵逼近京城长安。但太宗没有与突厥发生正面冲突,而是亲率六骑到渭水之滨,隔渭水与颉利可汗负约,然后许以重金,并杀白马与颉利可汗订立“渭水之盟”。<br />泱泱大国,城下之盟,耻辱显而易见,但唐太宗没有意气用事,而是忍辱负重、韬光养晦。<br />盟约之后的唐太宗亲自督导练兵,终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四年之后,唐太宗挥兵北上,梨庭扫穴,生擒颉利而归。<br />更多的时候,等待自己变得强大,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生存智慧。<br />韩信敢于忍受胯下之辱,目的是等待自己的强大。如果当初他拔剑而刺,就没有了后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伟业。<br />当然,韬光养晦也不是一味地忍让,就如蔫鸡一样,如果它们总是一味忍让,最终也不会成为善战的斗鸡。<br />而两宋时期,朝廷只是一味地退避,奉表纳贡,甚至割地称臣以求苟安,这种行事风格,只能称为“掏光养秽”,绝对不是生存的智慧。<br />这篇议论文正确地把握了材料的主旨,提炼出“韬光养晦是一种生存智慧。”的观点,审题、立论正确,文体选择恰当。围绕“一个养鸡场,两种斗鸡,表现不同,价格不一”这个核心话题,从“多个方面分别阐述,分论点的设置合理,论据充实,能给人有益的启示。从整体布局上看,文章“总——分”的结构,完整严谨,过渡自然。从论证过程和方法上看,文章合理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据充足、论证有力。文章审题准确,感悟深刻,思维缜密,结构严谨。</i></p> <p><span class="parsing">解析</span><i>试题分析:参考立意:① 挫折、磨难是一种历练,艰苦的环境更利于养成坚强的品格;② 暂时的低落、暂时的失败并不都是坏事,低谷过后的成功会更耀眼;③ 隐忍是为了以后的爆发,韬光养晦是一种人生智慧。<br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i></p> </dd> </d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