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dl> <dt> <p>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br />某知名电视台在其一档“与经典亲密接触”的节目中,邀请部分文化名人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作阅读指导。下面是各位专家对如何阅读经典的建议;<br />漫画家:读连环画,图文并茂,印象深刻。<br />作家:读原著,通过文字发现感悟作品的真情善意和美好。<br />影视家:观赏视频,看得有趣,看得轻松。 <br />表演艺术家:最好是改编为课本剧并演出,亲临其境,感受真切。<br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p> </dt> <dd> <p><span class="option">答案</span><i>读书有三重<br />贾平凹老先生在他的《山水有三重》中提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看山不是山,再看水不是水;又看山还是山,又看水还是水,你看么?”<br />山水有三重,读书与品读经典不也如此?<br />品经典之一重: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br />古者有云:“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致知,欲致知先格物。”可见格物是致知的前提,品读经典首先要回归到原著,唯有那流传千载,经时光的检验之后仍不露破绽的源头之作才是我们知识源源不断的活泉之水。<br />读《论语》,你要去吟哦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方能体悟大方之家的处世睿智;读《鸿门宴》,你需回归那字字如明玉的方形文字,读句读、品情节,方能获得那兵家之胜败之决,处世之变通圆滑;读柳永的《雨霖铃》,你得去吟唱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诗句,方能感诗人所感,从缠绵悱恻中体察人世之情。<br />倘若只从翻译上识原著,文字带着冰冷的面具,何来精髓之悟?<br />品经典之二重:思之所至,赏玉鉴纹。<br />愚者如我,读书总是兴之所至,只嗜文字美不美。智者余光中却在《开卷如开苓麻门》中写道:思之所至,赏玉鉴纹。真正的经典,字字如玑,倘若只停留迷恋于文字之美。情节事物之光怪陆离,不免流于浅薄。<br />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是否要去思考轻与重的关系。你看看这活过的人生,想想那重虽是一种具体的可言说的担负,可那轻——虚无的轻,未必不比重更沉重百倍。虚无才是人生最难以承受的重量啊。<br />品经典之三重:自视所存,书已成镜。<br />王成玉曾言:“每个人都是在书中读自己。”<br />当你在书中会晤先哲与智者,电火石光中思想激撞的瞬间,于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便是对经典的体察与感悟。<br />感悟常常流露于生活,生活的体验是对经典的再现。读赵明诚与李清照婚后琴瑟合鸣的时光:他们饭后坐归来堂烹茶,互问某事在书中何业何卷何行,胜者即可先饮茶,“中至举杯茶覆倾怀中,反不得饮而起”,他们把经典之爱延续到生活之爱,这才是经典的再创造再体验。<br />山水有三重,读书亦有三重。<br />先格物,再思考,尔后看到自己,去体验去感悟人生的绮丽。<br />“午后,如果阳光澄清,往日已归去哪里?在生之极处,在思之极处”,在温暖的午后,品读经典,岁月静好。</i></p> <p><span class="parsing">解析</span><i>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是“经典”和“阅读”。 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和典型性,影响力大的著作。古今中外的公认的名著在本次写作中可以列入“经典”的范围。对于经典的阅读,材料中的漫画家、作家、影视家、表演艺术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方式,有人认为应该读图,有人认为应该读原著,有人认为应该看视频,有人认为应该改编演出……他们各有各的道理。因此,从立意来看,学生可以赞同漫画家、作家、影视家、表演艺术家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建议,也可提出自己的个人建议,只要内容围绕“阅读经典的方法”展开,言之成理即可。从选材来看,本次材料作文必须在“阅读经典”的范围内写作,否则视为离题。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br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i></p> </dd> </d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