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dl> <dt> <p>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br />2013年10月,某省高考文科状元放弃72万元奖学金,从香港大学退学,回乡复读。她说,而当初报志愿时,大家建议她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多考虑就业一类的现实问题,她选择了港大。但她一直认为当今时代缺失了很多东西,自己是一个古代人,所以决定明年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圆纯粹的国学梦。<br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p> </dt> <dd> <p><span class="option">答案</span><i>个体生命自由选择的意味<br />在国学热异乎寻常地传播之际,也许很多人会将女孩的选择看成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归与守望;然而,我以为这却遮蔽了她用自由精神真诚思考之后进行选择的深刻意味。<br />女孩的选择坚守的不仅是文化,更多对生命自由的坚持;女孩对便利就业的初衷的反叛深刻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尚用”传统的恣横;为了自己梦想必须要付出复读的代价,更让我们反思当下教育制度的问题。<br />我之所以于女孩对国学传统的选择并不在意,而更关切自由选择这一动机本身,乃是因为当今找到一个虔诚的国学爱好者并不困难,而找到一个真正遵从 自我内心和个体判断的现代人不易。当微博微信构造出的信息社会将每个人都变得原子化与碎片化之时,我们的喜怒哀乐似乎都与时时刻刻发生着的动态新闻密切相 关,我们关注明星的离婚与再婚、关注名人的醉驾与忏悔,但惟独不愿关注真实的自我,在新闻铺天盖地的袭来之时,我们的很多判断都是被这些信息左右的,独 立、自由的选择如斯可贵,以致我要对女孩因兴趣而作出的遵从内心的选择叫好。<br />她深刻反思自己就读大学的初衷是为了好的就业,这在很多人看来无可厚非。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年代,上大学早已不再仅是追求知识与梦想,更多成为为 日后赚钱积累筹码的机会。曾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因为理科有用,所以那成为热门;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后英语有成为留学的筹码,同样因为它的“有 用”而备受瞩目。<br />当年,蔡元培先生忍痛将商学院与法学院从北大中剥离,以为纯粹的大学是不能如此功利地只看重就业、技术而忽略大学的真精神;同样,在德国,只有 40%的人进入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并非是瞧不上职业教育,只是在那里,大学精神和职业技术彼此分开,但互相尊重。当很多人一味要求大学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 向,大学精神必须以专业设置的实用性作为依据的时候,女孩的选择充满了一种对“尚用”传统的不屑,大学的真精神就熏陶和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精神自由的 现代公民,有了这样的素养,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这个人都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否则,就算短时间就业赚钱,也只能成为没有公民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匠人。<br />最后,我要说,女孩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必须选择复读同样让我心痛。为什么我们的考试制度不能够再人性化一点,考试证明的是人的能力,女孩仅是 专业上希望重新选择不代表她的考试能力就在短短几月间消失了,为什么不能够在制度层面上允许人的再一次选择,而必须以一刀切的方式来用一年的时间浪费她的 生命。我欣喜地获知,北京之后很可能会实行的一年两次高考任选制度以及高考报名的平行志愿制度,我想,制度总会在一次次实践检验中不断完善自身。<br />是的,尊重真正的兴趣才会有真正的选择;区分职业教育的有用与大学教育无用中的大用才会真正懂得教育的目的;真正从顶层制度上设立更为人性化的考试制度,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现代公民被选拔出来,投入到为国家的建设之中。</i></p> <p><span class="parsing">解析</span><i>试题分析:这个材料中如果考生将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归纳为“当代社会人心浮躁”之类的话,就是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对材料进行深入解读的例子,因为它不具体,不深刻,是大路货,是几乎每个人都会抱怨的习惯用语,人们动辄即声言“社会浮躁”、“人心浮躁”,对此问题的深刻解读才是重要的。<br />这个学生“从香港大学退学,回乡复读”,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不想念了就得再考一年,我们就可以从这里入手思考问题, 为什么教育制度在设计的时候不人性化一些?能够考到状元说明该考生已经具备读优质大学的素质,她现在只是想换一个新的环境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什么制度设计 这样的学生必须要再次回到高三浪费一年的时候重新备考才能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她只是志愿没有报好或者在学校选择上出现了问题,并非是考试出现了问题。大学中考英语四六级或留学考试中的托福、GRE等考试成绩都会保留一定时间,就是因为在某个比较固定的时间内(比如三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次考核之后是不可能短期内出现大的波动的,应该对这个考试成绩给予承认,而不是让学生再次复出代价再次回到高三浪费青春。<br />当然,这个分析未免偏颇,但作文宁可说难免有些瑕疵的有价值的话也不能重复一些无价值的正确的废话(比如一个人必须克服了困难才能获得成功,司马迁、苏东坡之类)。抓住女孩最初去港大的动机,“多考虑就业一类的 现实问题”,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高中语文辅导名师国家玮老师提醒大家可以就此点深入思考今天人们对大学教育的误解,大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多重素质的现代公民的,可是就是有很多人把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混为一谈,以为到大学所学的专业就必须是对口的,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学习蛋糕裱花专业、汽车维修专业、烹饪技术 专业,一方面国人看不起那些真正有手艺的技术工人,认为他们没有文化素养,只会技术;另一方面,又屡屡谴责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培养学生一门技术,说大学生出 来还不如中专生,这样矛盾的说法背后可以见出国人心中的“尚用”传统何以可怕:当年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因为数理化有用,语文没用;今天大学教育的失 败在很多人看来是所谓专业和就业不对口,总之,一切围绕的就是所谓“有用”和“没用”,在很多人心目中,所谓“有用”也者,无非是以后能找个稳定的工作赚上一笔钱,但现实却相反,越是急功近利,越是适得其反。<br />另外,在大部分学生探讨所谓北大中文系的国学问题时,考生可以抓住这名学子放弃港大的真正原因“他一直认为当今时代缺失了很多东西”,着眼的不一定是她对传统的爱,而是她遵从内心的自主选择,坚持自己的独立价值判断,这在今天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素养,今天的人们受到碎片化信息(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 的影响)已经深受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的影响,难以有自我的“定见”,而她却能够遵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选择,这才是她带给我们最大的反思。总之,抓住能够翻 出超越成见的有效信息才是解决如何突破作文瓶颈的根本方法。<br />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i></p> </dd> </d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