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31 00:33:34

寒食节的风俗、习俗

<p><strong>寒食节形成了丰富的风俗、习俗:</strong></p><p>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p><p>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p><p>百姓上坟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p><p>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p><p>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p><p>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p><p>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p><p>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p><p>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p><p>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p><p>寒食节具有以下特点:</p><p>1、节日形成早。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p><p>2、延续历史长。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p><p>3、文化内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p><p>4、节日活动多。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p><p>5、流传地域广.</p><p>回顾历史的发展,寒食节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脉络之一。因此,从历史研究、社会研究和旅游观光等多个社会活动层面来看,寒食节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值得人们注意。</p><p>1、社会、历史价值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p><p>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p><p>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p><p>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p>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p><p>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p><p>此外,从唐代宫中寒食节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变为今天的“旅游黄金周”;<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width="100%"> <tr><td style=text-align:center><1><2></td></tr></table></p><!--page--><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食节的风俗、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