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比东亚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为什么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结果?】
<p>问题:【请对比东亚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为什么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结果?】<p>答案:↓↓↓<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郝利超的回答:<div class="content-b">网友采纳 两地区经济发展不同表现的原因 (一)东亚国家(地区)能根据本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而拉美则多次贻误调整发展战略的时机 东亚国家(地区)在战后或独立后都经历过一段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时期.当时它们刚刚从帝国主义手里收回经济主权,开始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本国的民族经济还很幼弱,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差,着重发展替代进口的产业,在国家保护下,使本国经济度过“孩童”时期,是必要的.但是这个区域中有不少是资源不足、幅员较小、国内市场有限的经济体.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进口替代产业,一般都遇到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生产性进口需求增长较快,而产品出口能力增长缓慢的问题,从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也使经济的迅速扩展受到较大的限制.战后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经济国际化迅速发展.经济国际化意味着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重大变化.60年代中期以后是跨国公司广泛兴起和世界范围内工业转移逐渐展开的时期.东亚国家(地区)瞄准了这个有利时机,及时地转换发展战略,先后从发展进口替代产业为主转为推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如“四小”在60年代后半期、东盟在70年代都完成了这一转变.从那时以后,东亚“四小”和“东盟”国家就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加速发展外向产业,并从外汇管理、关税制度、外资政策和进出口政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改革,使本国(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充分接轨.在参与世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企业经过优胜劣汰的考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对世界市场风浪的适应能力也大大加强. 拉美国家情况正好相反.从30-40年代已有若干主要国家开始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战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普遍推行这一战略.当东亚经济发展战略转轨时,拉美国家还普遍地墨守发展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理论思想,突出地强调保持和争取民族经济的独立性,追求进口替代的升级.即从一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转向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从轻工业品的进口替代转向部分重工业品的进口替代.在这种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的支配下,工业化是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发展的.进口替代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较弱,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进口增长很快.工业化进程较慢,出口商品结构在较长时间中也未发生很大的变化.到90年代初期,初级产品出口仍占拉美全部出口的2/3.实际上是靠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积累资金,提供外汇,支持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工业对非工业部门的扶助不足.这就使工业发展缺乏后劲.这一发展战略从三、四十年代一直沿续到80年代中期,历时约40多年.其优势已发挥到了尽头,而弊端却日益显见.(二)东亚国家(地区)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注意将通货膨胀控制在较低水平.而拉美对控制通胀重视不够,措施不当 东亚多数国家(地区)在通货膨胀率升高时,立即采取措施,使之抑制在升高的初期.如台湾省在1949年以后曾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该地采取更换货币的措施,加上美援的支持,缓解了财政失衡,到1953年以后物价基本稳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除受两次石油提价的冲击而短暂地升高外,基本上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自60年代以来仅有4年的通胀率达两位数,其余年份均在1位数,并有4年是负数.泰国政府明确地提出“稳定第一、发展第二”的宏观经济指导方针,没有出现过恶性通货膨胀,给经济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61-1987年间经济年均增长7%.韩国是东亚通货膨胀较高的国家.尤其是70年代在石油提价冲击和世界性通货膨胀影响下,1973-1979年平均的年通货膨胀率上升为18%,1978年一度达到60%.政府立即采取调整发展战略,降低增长速度,在稳定中求增长的方针.同时实行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提高利率,平衡预算,管制公用事业收费,冻结物价等措施.到1983年以后,消费物价上涨率已降到1位数. 拉美的通货膨胀不是简单的经济过热现象,而是经济结构性失衡引起的严重后果之一.拉美的产业结构低层次,总供给与总需求长期失衡,国家过度干预引起的价格严重扭曲,汇率长期偏高,过量地引进外资,再加上追逐高增长指标和不适当的货币信贷政策,造成世界上奇特的长期地超高通货膨胀现象.在几个通胀最严重的国家曾实行过一些反通胀计划或反通胀政策,然而,无论是货币主义的紧缩型做法,还是结构主义的放开型做法,都左右为难,收不到良好的实效.有些国家(如巴西)无可奈何地实行使货币资产和货币收入与通胀率挂钩的指数化措施,虽对保障实际收入不过份受损起了一定作用,然最终又引起通货膨胀惯性化的后果.直到近几年,通过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状态,反通货膨胀措施才得以奏效.然而,长期以来得不到控制的恶性通货膨胀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妨碍了经济发展. (三)东亚国家(地区)注重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而拉美的产业结构变化较为缓慢 东亚国家(地区)产业结构由低向高循序演进.在各个不同时期它们根据本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和世界产业发展动向,不断推动本国(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以韩国为例,它在60年代集中力量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到70年代转向着重开发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发展了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油化工、水泥、陶瓷和纤维工业的十大战略工业.政府对这十大工业部门实行倾斜政策,予以扶助.到80年代进一步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政府明确地提出“科技立国”的口号,将电子、机械、生物工程、信息产业、原子能利用五个部门列为“国策战略产业”,大力推动其发展.按照韩国开发研究院的规划,到2000年,第三产业将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9.1%,工矿和公共建设将占32.8%,农业将降到8.1%.并计划在7个高技术领域中赶上先进国家,这7个产业的产值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东亚其他国家(地区)也是沿着这样的轨迹,采取措施,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如新加坡在1979年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口号,台湾省在1990年颁布《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它们都有发展新兴产业,迎接21世纪,跃上新台阶的宏伟计划,并且正在实施中.东盟国家产业结构的档次参差不齐,基本上还处在工业化过程中,还未进入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产业为主的阶段,但它们力求步“四小”的后尘,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东亚各国(地区)的产业升级借助于东亚的阶梯式国际分工.日本产业升级带动“四小”的产业升级,“四小”产业升级又带动“东盟”的产业升级以及中国华南及印支国家的产业升级.因为在居于高阶梯的国家中,已失去比较优势的成熟过度产业或不适应本国变化了的条件(如工资上升、劳动力短缺或汇率变化等因素)的产业,需要向外转移,寻求有利的投资场所.这必然会首先带动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的相邻国家(地区)的产业升级.而后者的产业升级又给前者造成竞争压力,反过来推动前者加快产业升级.这种互动互补的作用推动东亚各国(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提高. 而拉美则没有出现这种状况.虽然拉美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除个别国家外均属中等收入国家的区域,虽然拉美的工业在战后也有了可观的发展,然而产业结构并没有明显的逐步升级现象.拉美的现代产业部门的传统产业部门的二元结构现象非常突出.拉美的大部分国家仍属资源开发型的产业结构.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