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三个探险家结伴到一个人迹罕致的大山里寻宝。经过数天的探访,终于寻得19件宝物。按照出力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3个探险家约定分别按占总件数的1/2、1/4、1/5的
<p>问题:很久以前,有三个探险家结伴到一个人迹罕致的大山里寻宝。经过数天的探访,终于寻得19件宝物。按照出力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3个探险家约定分别按占总件数的1/2、1/4、1/5的<p>答案:↓↓↓<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宋震东的回答:<div class="content-b">网友采纳 荀子在《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可见“借”的妙处之多,作用之大。当我们身处困难之时,我们借点帮助;当我们处在黑暗之中时,我们借点光明;当我们不知所措之时,我们借点指引。借金者小借,借情者大借。小草借了土壤,以身相许;小鸟借了大树,为其歌唱;人们借了心意,以成相待。更有被人们称之为神机妙借的“草船借箭”。借出来的是智慧,借出来的是美丽,借人之长,补己之短。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我们以“借”为话题写作时,就要搜索出与“借”有关的素材。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本话题是一个蕴涵哲理的故事,如若单从字面去诠释“借”的内涵,列举“借”的方式,罗列“借”的内容,则太肤浅。不妨采用“实则虚之”的写法。从虚处着笔,抛其“借”之形,写其“借”之神。借其方法,借其思想,借出智慧,借出精神。写这样的话题,切入的角度要小,内容挖掘要深,感情表达要真,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其隐藏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见新,平中见深。关于体裁,可以编述故事,可以写议论性散文,可以写小小说,还可以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等,但本话题更适合写成议论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