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7 15:31:34

【《鲁山山行》的“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的‘改’和‘迷’两字妙在那里?】

<p>问题:【《鲁山山行》的“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的‘改’和‘迷’两字妙在那里?】
<p>答案:↓↓↓<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宋成艳的回答:<div class="content-b">网友采纳  诗歌鉴赏《鲁山山行》  刘忠海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鲁山,又名露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北.这首诗是写作者在鲁山漫游的情景.  设题: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  “迷”妙在哪里?  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答案:1,“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本诗鉴赏: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第二联写山行,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他是在什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是秋天?读到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山山行》的“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的‘改’和‘迷’两字妙在那里?】